《中国书法源流十讲》,作者陈忠康,中央美院博士,本书是根据作者在给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上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由于是讲课录音,因此口语化、通俗易懂就成为本书特色。
陈忠康应该是大名鼎鼎,可惜我多年不接触书法,对其人其书毫无所知。据我读完此书印象,主要涉及书法的本质、笔法结构、传承发展与自我判断,以及臧否人物碑帖等,我读着倒还浅显易懂,如果是书法小白,或者没通读过中国书法史的人,由于本书涉及人物及流派众多、碑帖较繁杂,读这本书还是有点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最好脑中有个大致的中国书法史纲目,而且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标准。
由于是自己的书,不是图书馆借的,不能乱涂乱画,但是还是习惯性用铅笔勾勾画画。
读书之前先看目录,这个习惯我保持了几十年了。考试后遗症。
目录精彩书摘:
书法就像人,外表不过高矮胖瘦的区别。虞世南是不胖不瘦,怀抱一种君子之风,代表平淡中性的哲学。欧阳询则显得男性化,骨骼耸立,姿态险劲。褚遂良趋于女性化,婀娜多姿,属于苗条柔弱之类。徐浩和李邕以肥为美,端庄持重。颜真卿是忠臣义士,胖墩墩的,他的胖跟其他人还不一样,重心下沉像只矮脚虎,很笨很拙。柳公权长身玉立,骨骼硬朗,又风流倜傥。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有的骨头多一点,有的筋肉多一点,诸如此类而已。
中国书法是高度依赖于传统的,也是依赖于模仿的一门艺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艺术门类是这样的。
书法学到一定程度,要敢于发现,去发掘冷门一点的资源,更要敢于去学别人不学的东西。但前提是打了稳固的基础,找到自己的地盘,开辟出根据地。
古人学书法——学一家立住脚跟,同时旁及各体,大字小字,行书草书打成一片,然后再去融合,寻找新鲜而陌生的力量,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爬罗剔块中,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然后进行调剂融合。
读帖---读帖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对气息的感觉。自己的记忆库里要多储存些字帖,想要表达出哪一种气息,就靠记忆库里字帖进行调整,自我调节的能力。
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技巧,更要学字帖背后的技巧系统和气息调节系统。形象地说,我们脑子的库存要有货,所有写书法的人最后都在玩点画、结构、气息的辩证法,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张一弛,挥毫时,脑子里应该经常出现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思维方法。
大部分人看字帖不过囫囵吞枣,临摹时类似在抄书,过程之中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
选帖——拒绝‘包办婚姻’,虽然说“取法乎上”,可是不一定上等的法就适合自己。要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不一定是上等的,有可能它是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只要对它有感觉,可能比一流的要好。对自己心仪的字帖要重视,以此作为基础再拓展,找出相似的字帖,直到攻克,再换,不断地累积和调试。
书写——关注每一个点画中笔尖的位置,黄庭坚“观察出入之迹,想象挥运之时”。
临写中,很多字需要反复揣摩,在一个字中努力找到各种状态的平衡,比如在收敛和放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有些人写字是看不出情绪变化的,一辈子写一种字,这不是艺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书写五种书体的基本能力是应该具备的。最工整的小字要会,最狂放的大草书也要会,所谓能动能静,亦庄亦谐。
要建立对书法的认识,比如从传统角度来说有修身养性、抒情写意的功能。若想最终悟透书法的真谛,还要先建立自己的书法观念,写属于自己的字。
TW“民歌运动”倡导者、已故歌手李双泽就大声喊出“唱我们自己的歌!”书法也是这样,临摹的终极目标,是要写属于自己的字。
笔法——西方人说“语言是无能的”,有时书法技巧是语言不能详尽描述的,书法艺术本身就是言不能达其意的,书法凭借立象而尽意,我们尽可能从象里去感知,而不需要借用太多的语言词汇。
打破中锋、侧锋的概念。赵孟頫有句名言“用笔千古不易,结字亦须用功”,他把笔法和结构分开来谈,实际上笔法和结构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浑然一体。整体观念。
临帖之初,有些书友会感于自己的笔画不过关,而每天枯燥无味的勤练笔画,我一直认为,要结合着字型结构有针对性地练笔画,会事半功倍。就像陈博士说的,整个书法过程笔法和结构是融为一体的,是整体的完整的过程。
当概念越具体越固定,书法就越接近于灭亡。
怎么品味一个字?无非是品味字的微妙之处。它符合什么道理?就是中国哲学阴阳中和的道理。书法所有的笔墨语言都要遵照阴阳的组合,阴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点画的形状、粗细、长短、走向、开合、疏密等等,再加上节奏的快慢、连断等。
穷源竟流----
中国书法是极度依赖传统的一门艺术,任何书法的经典,都有其师承的先导, 这就是所谓的“源”。面对这些经典,后人都会用自己的笔墨去解读,这就引出了“流”。我们不仅要明白经典从何处发端,更要明白它走向何处。近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提出了“穷源竟流”的学习方式。
学习一种字之初,把该系统下的字帖都找过来,知道碑刻,要推导出墨迹,学习书法必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通感。通感如果不建立,容易沦为写字匠。
怎样写好楷书?
1、楷书要能连续书写,不必强求精到,不必过分着眼于粗细,往往越是求圆满越不圆满。具体而言,楷书中要有行书的味道,不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2、楷书大小不能是一样的,每个字因势赋形,该大就大,该长就长,该小就小。
姜夔在《续书谱》中也有类似理论:“天然不齐”,按照字的本来形态去写。
书法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提按、顿挫和使转这几个动作而已。
实际上所有的书写,都追求一种自由的理性。在法度严谨的前提下,用自由的方法表现出来,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表现高度的理法,这代表了中国书法的高度。
唐诸家源流---
虞世南,君子藏器,平和冲淡---外甥陆柬之《文赋》----《曹娥碑》----宋高宗赵构《嵇康养生论》,宋高宗是赵孟頫的精神导师----明代,王宠---蒋善进《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拒绝纪念碑式书写---欧阳通----嵯峨天皇
褚遂良---唐太宗---米芾
徐浩和李邕
颜真卿---日本空海---清翁同和 伊秉绶
柳公权--蔡京蔡卞---赵秉文---耶律楚材---王铎---虞集
学习书法就是不断自己与自己打架的过程,自己与自己煎熬,自己与自己较劲,自我调整与修复,像电脑一样不断更新。中心思想就是“穷源竟流”,这四个字永远刻在脑子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