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马大三就是这样,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
----------姜文
《鬼子来了》相比于姜文导演的知名作品《阳光从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并不算广为人知,这部电影2000年上映于法国,姜文导演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2001年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文化电视台奖-年度海外电影人。但是这部因公片却没有在国内公映过,原因嘛,呃呃呃···请自行脑补。
本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末期,一个自称为“我”的人把装着两个俘虏的麻袋扔到了挂甲台村民马大三的家里,用枪指着他的脑袋,让马大三看好这两个人。
那个不知面目的“我”,跟马大三约定年三十儿,也就是八天之后来取人。结果却毫无音讯·····
村民们畏惧于不知名“我“的威胁,将日本人花屋小三郎和汉奸董汉臣留在了马大三家的地窖里,两个人三番两次向日本人传递消息的做法同样让村民们心惊胆战,万一日本人知道,那他们同样死无葬身之地。
权衡之下,他们决定杀了这两个人,消灾免祸。然而几次三番,终究没有得逞。
原先决意已死效忠天皇的花屋小三郎在死亡边界上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折磨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决心求生,在巧舌如簧的董汉臣的铺垫下,设法令挂甲台村民和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将花屋小三郎安全送到日本宪兵队后,村民可以的几大车粮食。
村民们抱着美好的期望将两个人送到了宪兵队,满环期望地坐在那里,等待日本人“以礼还礼“的教养。
那天,日本宪兵队全员出动,帮助村民护送几大车的粮食,村民们点燃篝火,和日本军官围坐在一张酒桌上,唱着家乡的小曲儿来表达他们的热情。
然后,用同样一把火,点燃了整个村庄,将这些人全部葬身火海。
讽刺的是,那场浩瀚的火海熊熊燃烧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天皇正通过收音机在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投降的消息。
侥幸逃过一劫的马大三在目睹了全村被烧尽的惨烈现状之后,乔装成小商贩蹲在日军宿营地门口卖烟卷,里面的日本人跑出来买烟时,他举起了怀里的刀,冲那个日本人刺了过去········
本片通篇黑白色调,只有在影片结尾,马大三被国民党军官砍头时,才有了血淋淋的红。色彩隐喻中,把红当作生命的象征,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有血腥、暴力的意思,代表人物应该是北野武的《花火》、《小奏鸣曲》之类。该片结尾,暗红的血泊里,马大三那颗微笑着的头颅,却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评论家说,这部片子所表达的内容跟鲁迅的杂文异曲同工,将中国人身上的“奴性”表达的淋漓尽致。被压迫千年的中国人在经历了五四运动所谓的反抗之后,依然没能真正去除掉“奴性”。
“意淫是什么?意淫是没有性能力或者可能有,却针对某个性对象异想天开摇头晃脑的幻觉,像阿Q对吴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
影片中的马大三以为自己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就应该心怀感恩。
在决定要不要送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到宪兵队的村民会议上,马大三说:“他不没死吗?他不捡条命吗?捡条命,他不得报答你吗?”
姜文说:“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马大三就是这样,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
因此这场所谓的报恩之旅,成为全部村民的死亡之路。
作为一个差点因为一部影片被禁拍十年电影的导演,他敢于直视历史,直面人性的勇气让人钦佩。
借用他自己的话:”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二为一,让它属于我。”
嗯嗯嗯,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尊崇理想,信仰自由的新时代青年该有的魄力。
好啦好啦,今天的安利就到这里,借用某豆瓣大神对该片的评价做一个总结;
“承认曾经的耻辱并不难为情,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正视曾经的耻辱,难道,那样我们就有了无上的能力?其实,我们曾经一无所有,一丝不挂,曾经被凌辱,但是,承认耻辱是为了不再耻辱,而意淫只能适得其反。”
——from豆瓣
私人影单 | 跨越国界的人性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