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缺少了好的内容,无论怎样巧妙的结构,怎样华丽的词汇,怎样精美的表达,都难以掩饰作品的苍白,而这个内容的核心,还是认知的高低和程度。
如果有了很好的洞见,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就并不需要表达上有多少技巧了,反而是大道至简的美感,我阅读过不少深入人心的作品,并没有什么词藻和语法上的修饰,反而全都是大白话,但是因为道理讲得透彻,几乎像是一面镜子照进了世界的真实面目,让人看着很是入心。
像正在看的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他写道:人们总想着付出少而收益多,却不知道一切都是积累而来,没有可以简单得到的。
多么朴素的语言风格,却是揭开了隐藏在经常放弃或者假装努力的面纱,让人们的默认需要清晰地暴露在文字之下。
这种风格贯穿了整本书,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没有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打鸡血的更是找不到一处,也没有勉强自洽的自欺欺人。就是简单、就是直白、就是一针见血。
好的文字引起人的共鸣,引发人的思想,引导人的改变。
而缺乏核心内容支撑的文字,就容易停留在表相上,停留在形式上,毫无新意的日常讲述,完全是情绪的堆砌,非常片面和偏激的观点,看过即不停痕。
最近一直在反省自己写作上的问题,可能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问题,过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所以只能写出一些非常简单的,直白的现象,或者是很笼统很单一的观点,缺少价值。
如果说有的人写出的作品像是一片森林,自成一体的环境,丰富的层次,各种生动有特色的情节,像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众生百态都包含其中。
有的人写出的作品像是一棵大树,根深植于大地,树干笔直有力,枝叶繁茂,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在风中摇曳生姿,或在秋天红黄灿烂。
而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真的就像是一棵小草,从我贫瘠的内心长出来的,一丁点儿绿色,先天不足,长不出结实有力来,只随意地长出一丢丢儿。
它这么轻飘飘的,缺少内心丰盈的营养供养,也没有多少外界的支撑,它没有转化阳光雨露的能力,先天后天都不足够,只能长成一棵草的样子。
当我徒劳地找这棵草的不足时,会明显的看出,它不够高大,不够稳健,根基太浅等等,其实都是停留在表相上,我不愿意去面对真正的问题,出自于我内心的东西不够。
我觉得自己看过的书不少,学习过的领域也不少,但是为什么没有转化成比较系统的东西,还是因为都只做到了浅尝辄止,几个概念,几个词语,一点理论,就误以为自己对这个学科有了了解,也难怪在写作上,只能写出飘飘乎乎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