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外文学基础】中国文学卷作业

【中外文学基础】中国文学卷作业

作者: 罗鸟卫其利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00:00 被阅读0次

关于屈原《渔父》中两种对立思想的理解与讨论:

沧浪之水浊兮,屈原已死明志,渔父濯足自乐。

人世就是沧浪之水,或浊或清,万物都在其中。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屈原投湖自尽于汨罗江,五十五年后,秦军攻破寿春,曾经鼎盛一时的楚国灭亡。他早在《离骚》中就曾表示过自己的决心:“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时势顺他,他可以挥洒才华,身居高位;时势逆他,他也不甘安于现状,宁死不屈。

我们曾经将屈原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高远、坚守信仰、坚韧不拔的伟人形象而赞颂。他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但又离人太远,他孤高且固执,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不惜一死。人们拍手鼓掌,歌颂这样的伟人、这样的精神,可他的故事比起传记更像传说。

实际上,每当文学艺术作品里出现这样的角色——他们与众不同,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仿佛活在自己独个的世界,而且紧紧地关上了门——一部分人会说,这样的人很酷;另一部分人会说,这样的人不招人喜欢。而当这种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前者就消失了。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同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一致远离他或者为他忧虑,有人会告诉这样的孩子说,人是不能一个人活着的,你必须去和其他人交朋友,必须要融入大家的大环境,你不得不改变自己。

有些人希望自己能紧跟众人,千万不要被抛下,更千万不要跟所有人都不一样。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此人没有屈夫子的才华和成就,更是因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无时无刻不与人相谈、遵守环境秩序,追随时代的脚步。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凡人或墨守成规,或随波逐流。

庸人像是被皮鞭赶着的羊,不知身在何处,不知去往何方,只能随着羊群行动,偶尔有一两只落队,难逃被抛弃后遭遇危险的命运。

凡人以为自己足够聪明,避免了离开队伍受到伤害的残酷命运,殊不知圣人早已掌握皮鞭。羊群被驯化之前,圣人是领头羊,羊群被驯化之后,圣人就是牧羊人。他们永远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新环境的规则并加以利用,甚至改造,让规则为自己所用。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从来没有类似屈原的坚守精神,仿佛随波逐流;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圣人”又何尝不是亲手掌握了规则。与其说他们受环境所限,不如说他们能让环境用已有的规则去达成他们想要看到的目的。

比起某种不愿变通的方式,这样的方法或许更聪明,也更适合生活在群居人类中的人:看清自己所处环境的真相,使它能为自己所用。

面对非自己所愿的群体或环境,一些人选择彻底离开,避免沾染;一些人选择适应它,然后像过去一样继续自己的生活;一些人能够利用它,虽然使用的已经不是最初的方法,但依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屈原与渔父本无高低,能看清世事,区别不过是在乎选择。

2017.10.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外文学基础】中国文学卷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ot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