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有一个四海为家的灵魂
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影子男,26岁,海外漂泊14年
从12岁被家里人送去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就再没有机会和家里人一起过端午中秋了。
“最初离家的那几年,我十分自由,也享受这种自由,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这些年我养成了独立的性格,提早接触了很多同龄人没有接触的事情……但是这种完全自由的状态背后,还带着深深的不安定感,最初的四五年还没有,但是越长大越能感觉到孤单。
你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所以你的家具都是凑合,就算有很多喜欢的东西,你也不敢买太多,因为你知道带不走。你买的牙刷,洗头膏都是小份,因为每次飞去哪里都要限制容量。很长一段时间,酒店就像是你的家。你的所有“家产”其实就是那两个说走就走的皮箱。时间越久,你越以为自己忍受了孤独,但当你需要温暖时,却不知道怎么给很久不联系的家人去一通电话。
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趁年轻到处走走,但可能是我离家比较早,我现在总会觉得,那个走不动的年纪,比我预期的来的早。”
越生存,越迷茫女,22岁,在外漂泊5年
“刚大学毕业,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以后生活的城市买房。因为我需要个安生立命之所。
从高中毕业起,由于各种原因,再没回过老家,上学的地方也不是以后安定的地方。大学就读期间,寒暑假要么是去其他城市的亲人家,要么是和同样境遇的人四处游玩。每次过生日,收到的礼物都不知道该往哪放,永远带不走,虽有亲人,但也有自己的家庭,不好总是叨扰,所以说到底只是自己无家可归而已。
宿舍女孩隔三差五回家,只是每逢换季和过节时,那种反差更是强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别人问到你家在哪里,你永远不知道如何开口,你奔波于不同城市,却从不能长久安定。最后,你找到一个还算将就的词语,叫做四海为家。直到有天你看到一句话,你究竟是四海为家还是无家可归?”
行李箱里的就是全部家当男,25岁,北漂9年
“大学没考上,不听家里话非得自己出来打拼。可能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家里管的太严,所以这种决定的初衷是为了离家远。外加我总觉得生长的环境局限了自己,很想开拓眼界。这是我原来写的日记。
但是出来几年后,就不是这样了,最初只想离家远,之后只是为了钱。再没有什么更高尚的追求,就是俗。出来几年,后悔了,想回家了,但回不去了,自己抹不开脸面,想着当初自己非要出来的倔强,咬咬牙告诉自己,选择的路,就必须走出点成绩。北京虽然不大,但为了那几千的房费,也是没几个月就搬一次住所。
现在好了,在北京有车有房,自我安慰算是有家了,但是出来九年,都没和家里人好哈好过过年,今年把家人接过来,却发现他们融不进北京,你住不进他们的心。”
孤独只有自己知道每一次聊到家的话题,我总会说,有人的地方就是家,我们不该被房子束缚住。周围总有人举双手赞同我说的话。理想主义者,却无法完全说服自己。收到的礼物带不走,甚至连喜欢的衣服都不敢买的太多,更别说什么精致的杯子,工艺品。对于一个四海为家的人而言,不存在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是没错,但前提是得有安生立命之所以留退路。四海为家是追求浪漫,无家可归却只有悲凉。
漂泊在外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愿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都能拥有足够温暖自己的小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