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在,心却没在书上。
今天,得以安静下来。继续读,继续咀嚼!
——想要营造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最重要的便是懂得提出好问题。……所谓提问力,并非指询问学生懂或不懂。针对某件事问学生:“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吗?”那叫做“询问”;而针对某件事运用各种方式去思考并逐步缩小范围,以求答案水落石出,这才是“提问”。因此,提问可被视为构成课程内容框架的一部分。
其实,每次听课,我首先对讲课老师抛出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是说的我们要有问题意识,然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首先就得有超强的问题意识,否则,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延伸得不到拓展,也就无法提升。也有很多的课堂模式,比如什么几问式,这个问题设计就必须十分精当且切中要害,犹如一篇文章的线索一样,清晰明了,又层层深入,直指学科本质。曾看过很多的评课,专门研究老师一节课到底提了多少问,分别是哪些类型的问题,我是很感兴趣的,只是,我从来没有认真用这个视角去观察过,连自己的课都没有研究过。看来,还得有实践精神。
——由此看来,教师在决定发问的题目时,必须针对以下问题做通盘的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情绪瞬间提高一两成,让他们的脑筋变得灵活或者想要着手进行调查呢?……通常,老师应事先准备好至少二到三个重点问题,并将它们加以组合串连,以促进学生进行调查或熟读各方面的资料后再做出解答。不但如此,对于显而易见的答案,老师可能还会暗设玄机,在答案的背后备有更深入的观念,等待学生的挖掘。
开课一问,问得精彩,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每节课有两到三个有含金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似乎考虑得很少。每次当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之后,我都会犯比较着急的毛病,静观其变的行为很少。或者只关注了优生的思考状态,中等生的思维到了何种程度不知道。今天有家长问我前文提到的拼5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的问题,我问她是摆的还是画的,她说是画的,我说画的话要找理论依据哈。给她讲了一番后,算是明白了。紧接着,她又问我填数使三角形三边上的三个数的和相等的题目,问我有没有诀窍。我说诀窍是没有,只不过是有思考的方向,比如三个顶点的数要用两次,不能用大数等,其实,我更愿意孩子们都有尝试的机会,一次两次直到n次,我也向她传达了我的这一想法,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去寻求方法。如果要说有含金量的问题,一般都指数学思维层次较深的问题,在我们做思考题的时候,总会让学生遇见。但是反思,给的时间还是不够,给的交流空间也不够。有了问题,还得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学生与老师同步思考,乃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老师肚子里的墨水能够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们发出惊讶的赞叹,便是我心目中教学的王道了。
学生与老师同步思考,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前行,这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是,这一点对于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来说不是难事。难就难在那群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孩子身上,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抓好组织教学,将全体学生的眼光都吸引过来,其实这就是一个老师的本事体现的地方。只要孩子在状态,在跟着老师走,这样的孩子学习起来是没有多大问题,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口头表达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别激活。演员的优秀就在于能让我们从他的表演中找到让我们惊讶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会佩服,对于学生而言,也期望能碰到让他们惊讶的老师吧!努力!
就读了一节内容,两页不到,却让我思考良多。也许,还没有生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