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选择题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选择题

作者: 一缕阳光一 | 来源:发表于2017-08-29 16:38 被阅读32次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东野圭吾的小说,讲的是这样的故事:

    6岁的瑞穗在和表妹若叶游泳时发生意外溺水,被在送入医院后,除了能够维持呼吸和心跳,脑电波已无反应,医生诊断孩子脑死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询问播磨夫妇是否同意做儿童器官捐献。我想,这是瑞穗的妈妈——熏子面临的第一个艰难抉择。

    经过3年的悉心照料,瑞穗还是没有苏醒,但是她的生理状态良好,可以吃流食,自主排便,面色红润,就像一个睡着的娃娃。这样的孩子到底能否被世人接受依旧活着,熏子要为孩子讨一个说法。于是她把一把尖刀抵在了瑞穗的胸口,如果刺下去,自己被判有罪,那么说明孩子是被认可活着的;如果无罪,那么孩子就只是一具尸体。到底刺还是不刺——这是熏子面临的第二个艰难抉择。

    如果你是熏子,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你只是一个旁观者,你又会怎么选择?

    假如你在做第一个决定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手动了一下,尽管大夫依旧坚持脑死的意见,这会动摇你的想法吗?又假如你没有熏子那么幸运,没有一个有钱的老公,这会影响你的决定吗?

    第一个抉择,父母的选择是自由的,但这其中是否有对错?或者有好,或更好的选择?

    亲戚们是这么回答的:不论你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你们。

    这样的回答很是巧妙,但这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诚意支持,还是不知所措后的默许,或者只是不想做决定?当我们的亲友咨询我们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回答?

    在我看来,这样的事情,其实孩子父母的内心是隐约有答案的,而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对与对”的选择。但他们为什么还要问呢?或许只是想得到进一步的确信。

    作为朋友,我们要做的是陪着他们迈出那艰难的一步,并且在未来一步一步走好。我们的态度是诚意支持还是事不关己,需要时间和行动来证明。

    如果说第一个选择是不得不面对的,那么第二个选择是否可以避免?

    第二个选择的核心是为了证明孩子还活着,但是,这个证明有什么意义吗?会带来什么改变吗?当决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是关乎自己的时候(还涉及医生,警察,律师,孩子的父亲,帮忙的亲戚),这样极端的行为是否还会被理解?

    我想这个时候,大家不会说“不论你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支持你们。”这时候,谁最清醒呢?

    好在,熏子是一个聪明女人,她的瞬间崩溃并没有让自己酿成可怕的后果,反而是因为这样激烈的刺激,让她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瑞穗面前存在的真正意义”,也让她回想起自己做第一个决定的本意是什么。

    她回想起,自己和老公一起决定让瑞穗“活着”的,是因为自己内心觉得女儿是活着的,并没有想向别人证明什么。不论她是否会苏醒,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好好照顾她,好好守护她。如果这个初心变了,那么要做第二个选择题在所难免。

    这么看来,不断寻求某个阶段的人生意义,并且不断反思,其实是可以避免把自己逼上做第二道选择题的困境的。即使面临了,也要冷静听听相关人的看法和体会相关人的感受,因为他们会更加理智。一意孤行,会伤害的所有人,包括我们想守护的人。

    可问题就在于,能把自己逼到第二道选择题上的人,本身也很难让其冷静听取别人的意见,谁不会认为自己是高尚正确的呢?越是劝解,可能会越坚定其一意孤行的信念。

    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我也没有答案,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一,从理智角度,对比这两个选择题:

    共性:两个选择题都涉及“生死”。

    不同点:第二个问题超出了道德范畴,涉及到了法律,而且违反法律也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反问自己:有必要违反法律去做吗?

    第二,从感性角度,想想瑞穗如果还活着,她希望我们怎么做?这需要一些助推剂。比如小说里,熏子一直认为瑞穗是个善良孩子的,她回忆起瑞穗在公园里爱护动物的场景,她听到若叶(瑞穗的表妹)对自己说瑞穗是为了帮自己捡掉到水里的戒指才溺水的。这么善良的孩子,如果她活着,她希望妈妈怎么做呢?

    第三,亲友的支持。第一和第二都是和自己的辩论,第三点会让当事人感到温暖,会间接改变其极端想法。

    但是,我想,最好不要把自己逼到做第二个选择题。这是可以避免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选择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ta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