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事实是:我的书架有5000本书,也无法缓解我的知识焦虑

事实是:我的书架有5000本书,也无法缓解我的知识焦虑

作者: 林小西 | 来源:发表于2022-11-03 14:36 被阅读0次

    作者 | 林小西

    来源 | 林小西(ID:mrlinxiaoxi)

    本文共计2653字,预计阅读7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之前写过一篇《分享我常用的5个读书APP&4个超强电子书网站》,有需要找书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我看书+找书的常用组合是:微信读书+Zlibrary。(以下简称微读、Z站)

    很多时候,微读上架一本付费会员可读的新书时,我都会在Z站或其它网站上找一找,然后再导入到微读里面。

    电子书,虽然没有纸质书的触感和味道,但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读上一小段。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便宜啊!简直是不要钱!

    只要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找到任何一本你想要的书。

    就这样,我微读书架上,如今一共有5000+本书了。

    有图为证:

    但是我发现,书架上的5000本书,也无法缓解我的知识焦虑。

    01.

    我陷入了“计数器陷阱”

    在讲“计数器陷阱”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一年读了多少本书?

    在此之前,我也是十分推崇甚至是标榜自己每年读了多少本书,还一脸骄傲+炫耀。

    但是最近读了L先生的《打开心智》一书,发现我只是陷入了“计数器陷阱”。

    我也发现我读书存在的最大问题,那就是读完就忘、读完依旧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只是统计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追求一年读完多少本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L先生在书里说:

    我们阅读、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追求“读了多少本书”这个结果本身吗?

    不是的。

    我们追求的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把多少知识内化进大脑里,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不过后者很难量化,我们才不得不用前者来衡量。

    但是前者只是一个手段,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将手段当成目的,就会落入“计数器陷阱”,追逐那些流于表面、毫无意义的数值上面。

    如果只是抱着“我要读完一本书”的心态去阅读,会很容易把“持有”当作“拥有”,把阅读的行为,当成学习的效果。

    这说的就是我啊!

    我就是陷入了没有意义的“计数器陷阱”,将“持有5000本书”当成“拥有5000本书的知识量”。

    为了追求数量和缓解知识焦虑,我只是闷着头一味地读完一本又一本,在读完的成就感中,让大脑误以为自己懂了。

    而不是追求将知识内化进自己的大脑,切实地改变自己的行动。

    这也就是周岭先生《认知觉醒》中说的,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我真正需要焦虑的,不是我看完了多少本书、知道了多少道理,而是读完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多少改变量。

    这才是衡量读书效果的关键指标。

    0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随手滑两下,哎!写得真好!收藏起来回头看~

    知乎上看到一篇高赞回答,看个开头,哎!真有用!收藏起来有空看~

    B站上看到一条爆款视频,一看时长超过10分钟,收藏起来等等再看~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是很骨感:在我的收藏夹里吃灰吧你!

    事实是:我们当时信誓旦旦说“有时间再看”而收藏的内容,大多数时候转头就抛之脑后了。

    然后在下一次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时,依旧反复。

    这种收藏、收藏、收藏的方式,L先生新书《打开心智》中将其称为:松鼠模式

    什么是松鼠模式?

    就像松鼠为过冬做准备,一颗一颗搜集松子的过程,也就是只有输入,缺少加工和输出。

    这样做会造成信息的囤积。

    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但只是把它们存在笔记里,从来不去思考或行动。

    时间长了,笔记本确实越来越厚,但你从中真正获取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改变了吗?

    事实可能是:并没有。 

    《知识的错觉》一书中,作者史蒂文·斯洛曼提出一个概念: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

    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自以为掌握了许多常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了解的,可能远远低于自己的想象。

    这和松鼠模式有什么关系呢?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干货,这种收藏的行为,会欺骗我们的大脑:看!我是在学习!这个知识我懂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收藏了,我就会了”的错误认知。

    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将碎片化知识“囤积”起来,却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利用过它。

    03.

    那么,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

    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做到八个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增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指导我们的行动。

    也就是说,只有能够落实到实践中、能够被我们用起来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而那些被我们囤积起来的知识,无法用起来指导生活的知识,最终只会慢慢蒙尘,遗忘在记忆的角落。

    当我们明白这些,就能理解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

    那么我们阅读、学习时,最关键的应该是什么呢?

    是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目的:我想通过阅读弄懂一个什么问题?在这本书、这门课程、这篇文章中,我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我希望从中收获什么?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指导和改变我目前的生活?

    你必须非常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有意识地主动摄取和整合,以自己的实践为导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才可以避免落入“计数器陷阱”。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便是陷入了将“拓展知识面”简化成“每年读完52本书”。

    结果一年过去,书单确实有了,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看!我又超额完成读书任务了!

    但是,如果问问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有什么改变?则是脑子里一片空白……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赶进度、完成指标,是不会有什么提升和进步的。

    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和加工:当你读到一个很有共鸣的部分时,有没有停下来咀嚼呢?当你读到一段不太懂、需要认真思考的部分时,有没有停下来揣摩呢?

    而想要从读书中有所收获,真正重要的、关键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读书时思考、咀嚼和揣摩的过程出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知识。

    写在最后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知识焦虑确实缓解了很多。

    当然也会反复,偶尔还是会觉得:啊~那么多应该读的、值得读的书,我都还没读!怎么办呢?!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够坦然地与焦虑对话:别着急,慢慢来。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况且,读书最重要的,是改变,是内化进自己的大脑中,是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这些,是远比读完一本书,更为值得关注的重要的事。

    参考资料:

    1.《打开心智》李睿秋

    2.《另一种天才》柴桑

    • End •

    『往期文章』

    10月看的6部电影和9本书

    我会因为这个感悟,减少人生中至少一半的焦虑

    惊喜发生时,我恰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林小西。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图片:《傲慢与偏见》&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事实是:我的书架有5000本书,也无法缓解我的知识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tu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