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起源于西方,这一点不用怀疑。
“爱情”,似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基于各种文学作品塑造的充斥着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愿为着心中的那个ta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爱情”这一文化现象,在西方也就只有九百年的历史。
世人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或有差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人人都会陷入爱河。只是并非每种文化都会将其作为写作素材,并等同视之。
从十二世纪开始,浪漫的爱情才开好成为乐曲及故事创作乐于讴歌及探索的题材。在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之前,“爱”这一感情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学中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
在盎格鲁撒克逊战士们所处的时代,战士们彼此间的忠诚是其他一切的根基,至少在诗歌中是这样体现的。因此,那个时代的“爱”,表现为对同胞战士的关爱以及为团体献出自我的精神理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个人幸福的论调便显得荒唐可笑,因为那就像是抛弃同伴而独自逃跑。
古典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同样排斥对个人生活的追求。那么,中世纪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导致“爱情”文化的出现呢?原因可能在于当时文化层面上的变革。
十二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事件使当时主导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崇奉灭减人欲的神性,而此时却将目光投向了耶稣基督身上体现出的“人性”。
如此,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了认可,更乐意遵从己愿,以求与耶稣基督建立一种更加私人化的感情纽带。至于表达人性情感的浪漫的爱情理念——即,将自己全身心交付于另一个人的意识——便为中世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提供了道德庇佑。即使是悲剧式的爱情故事的创作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赞颂个体生命,追求现世生活。
同时,这种浪漫的爱情文化的出现,可能与当时人们看待男女社会角色的态度的转变也有关。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婚姻是神圣的契约,需要男女双方自主做出决定,即女方的自主自愿是必须的。
此外,贵族阶层的崛起以及消费文化的盛行,也为讲述浪漫爱情的文学创造了一批来自宫廷的读者群,其中包括许多家境殷实的女性赞助者。要知道,在此之前,文学作品的创作及主要读者仅局限于修士群体间。
同样,在中华大地,战争和苦难年代,个人幸福论及追求爱情也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所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爱情故事,得以流传更大程度是因为这故事隐含的是对封建徭役制度和秦暴政的痛斥及新婚就失去亲人这种情况的咬牙切齿,当然,孟姜女的忠贞、执著和刚烈是值得肯定。
梁山伯祝英台一开始也只不过是柏拉图式同性情感纯友谊,祝英台女扮男妆俊俏帅气又腹有诗书,梁山伯一见钟情遇到了个志趣相投的好兄弟,在祝英台离开书院后师母明示梁山伯才知祝英台是个女的,这才有进一步的故事发展,但最终也还是个悲剧故事,何谈浪漫爱情?
在古代,这样的凄美情感故事也大多只在贵族地主等物质丰裕的阶层流传和存在。
近代动乱的年代,爱情故事少之又少!只有改革开攻后,物质逐渐丰裕,加上鼓励个人消费,爱情浪漫才逐渐被媒体影视和商家出于商业目的,不断塑造和宣传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