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对于人物之间的对话,一般都是说,或者道等,然后是引号引出说话的内容,看多了,读者也没耐心,也没什么新意。
高水平的对话,就是没有人称,你也能分辨出是谁说的话。
举个例子,这是《西游记》里的一段对话:
“悟空,前方有个女子。”
“师父,那是妖精!”
“大师兄啊,你整天就知道妖精妖精的,这回该是看走眼了吧?”
“诶,二师兄,大师兄什么时候出过错儿,还是小心为妙。”
“呆子,你是不信任俺老孙?”
“师父,大师兄他又凶我……”
“悟空,不得胡闹。”
“哎呀,大师兄,二师兄,你们就少说两句吧。”
看完这个例子,大家什么感受?是不是不用看谁说的,听内容就能知道是谁?
这其实就是角色塑造,完全摆脱了常规那种,你说,我说,他说,谁又接着说,作者写起来无味,读者读起来也没劲。
这里对话的技巧在于,内容中就可以判定是谁在说话,说给谁听的,这样以来,有团队,有角色,每个角色在团队里都有自己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没有人称,没有说明,单纯看内容,就定听声定位。
比较“刺头“的一定是悟空,跟悟空斗嘴的一定是八戒,劝架的一定是沙僧,有威严的一定是唐三藏,你只需要再一开始表现一个角色,其它人在团队里的定位就能帮助读者脑补出角色的身份。
如果是只有两个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如果是一个团队,或者是几个人有联系,完全可以相互间确立各自的特色。
写小说本来就是一件辛苦活、智力活,甚至是技术活。这需要你下功夫去使用一些方法,让作品更立体,更有可读性。
这就要求从一开始,就要对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进行研究确立,只要性格有了,形象显名,人物便非常立体,相互间的区分也清晰多了。
要达到人物形象立体,便于辨认,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区分语言风格,就是用词风格不要一个模子。
比如,张三是一个大老粗,他喜欢张嘴就来:“小王八糕子,敢在老子面前叫唤,看俺不扒了你的皮。”
他爷爷说:“那浑小子一身的戾气,教训一番也未尝不可。”
这两句不全是说话风格的问题。
张三是说话风格,看到”叫唤“就说是”叫唤“,形容的是动作;而他爷根据‘叫唤”这一行为判断出他比较有社会的戾气,说话也比较讲究。
如果看明白了这点,从小说人物设定一开始,每一个人物一种说话风格,就算是人物众多,读都也能从对话中分辨出说话的角色。
说话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说话风格也不同。
写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凭空想像一个人怎么说话,这样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与灵感,平时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掘每个人身上的特点,把最鲜明的特点固定下来,用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中,长期坚持下来,本身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