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延峰博士相识已久,这次终于有幸能拜读他的书。
果然,交大的博士不是白给的,👍
王延峰,是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博士,现任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大数据与商业创新实验室主任,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信息产业领域专家组成员……王博士的Title太多,写不过来了。
在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心有戚戚焉:
这是一个资本掠夺的时代,
这更是一个科技掠夺的时代,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变革着每一个行业。
现在和未来,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学科界限越来越淡化,
甚至MIT等国际知名高校都在打破学科和专业设置,
采用更加灵活、更加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行业将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称为“门口的野蛮人”,
只是既然行业边界已经荡然无存,就不存在“门口”了。
全球融合,世界大同,我们进入了无界的时代!
管理学博士就是不一样。王延峰博士在书中用管理学的思维解读技术进步对产业的影响,高屋建瓴,对思考战略管理有非常大的价值。
技术赋能商业(T2B2C),不论是针对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还是创业者寻找方向,读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的。
老套路,书摘(这本书中很多观点都引起我的共鸣,所以书摘内容也比较多):
管理探究Management Exploration
第一章 世界经济的变革
特征一:创新引领
这些产业不断地对其所在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主导技术集,并进一步通过长期的工艺创新不断地改进产业核心技术。这种渐进式和突破式的创新,为特定领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更出色的产品质量,以及更低廉的制造成本,使得产业赢得了更大的消费市场,产业规模与从业人员数量都不断增长,而消费者也从这一提升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特征二:技术扩散、被模仿
这些领导性产业往往还充当着广义技术扩散的角色。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产业,因而吸引了其他产业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的注意。它们往往试图学习领先产业取得的经验(包括管理经验、技术模式、制造技术等方面),并试图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应用这些宝贵的知识,发展出适合本产业特征的新型专业化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
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与其他产业的主动学习者加快了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并增加了覆盖的广度。
创新与生物学的“突变”一样,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企业家通过不断地破坏现有的经济生产结构,创造出新的结构,推动产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书不同于其他专注技术创新研究的著作,侧重于以业态为论述抓手,从技术演进和业态创新的交叉梳理中,试图阐述出两者的逻辑关系,特别是新业态的形成逻辑,并引出对新出现的管理问题和理论范式的讨论。本书中所阐述的新业态的出现,实际上是产业内外部企业积极应对产业传统技术领域和经济范式挑战的结果。传统的产业理论则认为会有两种情形存在。
(1)新业态所带来的新技术对原产业链的影响
(2)新业态所带来的新技术对价值体系的影响
新业态所带来的新技术是对原产业的主导技术集的部分替代,导致原产业集中部分技术及其知识积累丧失了原本的价值。这种替代通常反映为新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尽管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互联网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以通讯技术为首的互联网技术最早影响到与之最为接近的传媒产业。
其次,互联网正在重塑零售业。
互联网仍在改变其他产业的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企业家和创新者在利用现有技术与设备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所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手段更好地解决现有业态存在的问题,迎合消费者突变的需求,通过众多企业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创造出新的业态。
互联网领域发生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同时在材料和能源上均有重大突破,还将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
传统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由企业内或者产业内有主导地位的主体掌握的,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正在飞速地改变信息交流的方式和特征。扁平化的结构、更加透明的信息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沟通的标志性特征。
传统的创新,特别是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基本是由生产者决定创新的方向,消费者对创新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进入买方市场和互联时代后,沟通的成本大幅度地降低,消费者、供应商在创新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帮助厂商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不断地改进新产品,
个性化和本土化也成为了创新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长尾市场成为了新的发展洼地,个性化是取得这些市场的关键。厂商也开始不再一味强求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个性化服务,满足部分小众市场成为了新商业模式的核心。
第二章 中国经济的变革
根据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主导产业存在巨大的差异:①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主导,如纺织业等;②工业化中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如铁路、钢铁等;③工业化后期以服务业为主导。
工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这是有着内在原因的。在工业化初期,消费品产业所需要的投资少、技术要求低、回报快,因而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快。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轻工业的飞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有效刺激了更多的消费,还鼓励企业选择更多更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这些生产资料都需要通过发展重工业来获取。此外,基础建设、正式建设等也需要大量由重工业生产的专业机械、能源、钢材等原材料。同时,发展重工业需要更大的资金积累与持续的技术进步,而早期的工业化能够提供发展重工业的条件。到了工业化后期,由于大规模基础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也有极大提升,这就导致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同时,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导致消费的需求结构有了变化,非物质的需求开始大幅增加,服务业作为提供非物质需求的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工业化的第三阶段。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时代,信息化与知识化是这一时代的核心变革。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不仅创造出了全新的产业,还在不断地向传统产业渗透,正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结构与特征,创造出新的产业业态。
第三章 信息时代新业态的涌现与挑战
互联网从最初的针对学术领域的信息交流,转变为信息交互的商业应用,再转变到为个人提供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新业态在以下四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
首先,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业态能够缩减信息、产品或服务传递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减少了信息的失真,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降低实际的交易成本。
其次,新业态公司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获取更精确的市场洞察力。
再次,互联网新业态的低成本覆盖和市场聚合效应使得长尾需求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最后,互联网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障碍,并模糊了产业边界,方便了提供新兴业态的企业进入。
更高的竞争强度导致一些传统模式的没落与衰亡,也导致不能快速适应的企业被清出市场。
在新的经济格局下,把握技术演化与业态创新的脉络,同时认清两者的形成与互动机理,将对指导企业创新实践至关重要。同时,对政府而言,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与健全制度设计将保障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发掘行业机会、领衔行业变革。
互联网能够实现基于生产力、创新和消费的GDP增长,它也加剧了竞争,允许最具效率的企业更快地赢得市场,同时其创造的信息透明性将提升资本的投资效率。它也将推动劳动力的技能升级,并通过降低价格、大量地扩大信息获知范围和提供更多的新便利来提升消费者剩余。
互联网正在刺激中国产业从低生产率模式向更具创新性与技术先进性的高级商业模式转型。互联网通过对现有产业的传统产业链的整合,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新业态的产生。
减缓的增速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还将会持续迫使中国的汽车产业提升生产力。
不仅在制造环节,对于销售和流通环节,数字化技术帮助汽车制造商更有效地管理由于客户去网上获取决策信息而增加的管理成本。
2015年,国家出台了推动“互联网+”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互联网+”创业创新;
·“互联网+”协同制造;
·“互联网+”现代农业;
·“互联网+”智慧能源;
·“互联网+”普惠金融;
·“互联网+”益民服务;
·“互联网+”高效物流;
·“互联网+”电子商务;
·“互联网+”便捷交通;
·“互联网+”绿色生态;
·“互联网+”人工智能。
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更加了解消费者,构建消费者的信任
(2)迎接竞争的新浪潮
在互联网掀起的巨大竞争浪潮中,没有企业可以逃避竞争,而竞争者的来源和类型也会更加难以预测,只有足够机警和更具柔性的企业才能生存。
互联网给了创业企业以低成本实现快速规模化的能力,摆脱了遗留系统和一切照旧观念的束缚。
(3)转变运营方式,注重市场关联
偶然的尝试或者不协调的数字化主动性在今天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几乎没有市场。
公司不仅要关注面向客户端,还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后台功能以及物流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运行效率和节约成本。公司需要彻底想清楚它们想通过互联网技术引进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涉及领导力、人才、理念、文化、流程与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全屏战略设计。这意味着企业的主要信息主管将要在新时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
(4)获取合适的人才、注重员工培养
(5)构建和运营生态系统
因此,拥抱新业态的企业必须利用有效工具认识、构建和运营新的生态系统。
新生态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为所有的参与者定义清晰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和激励措施,让这一系统对于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和客户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构建成功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开放系统)往往需要协同种种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来共同为消费者服务,进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最大价值,而这些互补品的提供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公司的共同努力。
第四章 信息时代下的管理新格局
信息这个生产要素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排他性的供给
(2)区别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的供给
共享经济,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共享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大幅度降低交易(使用)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增加交易机会,从而实现供求的有效对接。
共享经济的基础,恰恰是由信息作为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生产要素的零边际成本以及非排他性供给这两大特征所决定的。
所以当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时,也会改变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这些工业时代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这应该是信息时代新业态所依赖的生产要素的基础性特征。
新兴信息技术通常在以下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和价值创造潜力:
(1)降低交易成本
(2)使用大数据分析
(3)满足长尾需求的能力
(4)行业进入壁垒降低
数字化破坏(DigitalDisruption)
如何意识到竞争威胁、界定竞争市场,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等问题就变得额外重要起来。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在位企业中,那些守旧的势力总是会低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影响与发展速度。
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从最终的消费端获知相关产品与战略决策信息的动态能力。
互联网还强化了某些领域的范围经济与网络效应,这使得处于这些领域的企业不再仅仅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而是更倾向于提供某种程度的全方位服务,从而导致了传统企业开始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运作。
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变革,给产业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行业边界模糊、融合,业务类型变化和演进,过去界定的监管职责和范围的僵化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
其实许多公司在寻求数字化冲击下的转型中,聚焦两个方面的变化:更好地理解终端消费者和增强对数字化商业生态环境的自身认识。
企业考虑选取正确的业务模式时,需要在两个维度上做考量:首先,他们在商业生态系统的位置或者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其次,对企业终端消费者的了解程度。
案例剖析Case Analysis
案例一 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发展
视频观看的丰富性、自主性、互动性、实时性对网络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的网络必须能够达到4A的标准,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处于任何地点(Anyway)、通过任何方式(Anyway)、使用任何终端(AnyTerminal)都能够很好地或许无差别的服务。这就要求不同的网络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性,在物理层、网络层、协议层实现配合,用户才能够随时随地经济地享受无缝连接的音视频服务及软件应用。
案例二 金融市场的信息技术应用趋势——基于降低网络延迟相关技术的观察
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上的应用与市场功能和效率的优化关系匪浅。
参与技术开发包含以下方向:一是将技术引入交易行为及相关衍生活动;二是设立新的机构、企业,利用新市场机会与能力发展业务;三是服务提供商能力的提升。
所谓的商业机遇,就是利用率先获取信息的先发优势,并根据上述信息采取相应的策略。本质上看这种策略属于套利行为,并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成功的策略(对此说法偶有争议)。
案例三 车联网时代的产业变革
移动化、数据分析、云技术和物联网,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