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一个情节: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对于古诗歌,如何鉴赏?香菱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得区分物象与意象的区别。“沙漠”“烟”“河”“日”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但是还停留在感知的阶段,仅仅知道了这个“物”,还远远没有进入诗的意境,好的诗歌语言一定是超越具体的象从而上升到审美,所以,每个物象的前面都加了形容词限定语,如“大”“孤”“直”“长”“落”“圆”,每个限定语都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这样原始的“象”就形成了“意象”,“象”就具有了人情味儿了。“意象”的使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阅读者想象的空间,我们的脑中会不断浮现“意象”所呈现的画面,结合我们的阅读感受,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这些画面独立、交融,形成一幅雄浑、磅礴的画面,所以香菱说“倒像是见了这景的”。香菱说“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为什么香菱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香菱在读到此诗时,联想到与诗歌所描绘的相同的人生经历,文字激发了她曾经的回忆,于是就有了感觉。我想文学的功用或许就在于此吧!它能让我们拾起曾经丢失在岁月长河中的珍珠来丰盈着我们的生命。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文字给读者留下了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他们都能结合文本或许谈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但是见解有高低之区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审美能力的差距,实质上还是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上的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