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凌晨1时许,厦门市湖里区民警接到报警电话后,紧急赶往报警人所在小区,到达之后发现嫌疑人的母亲已经身亡,父亲也深受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才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在这次事件中,最令人惊愕的并不是嫌疑人的残忍,而是他的身份。
犯罪嫌疑人不仅是两名被害人的儿子,而且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作为一个青少年的他是如何狠心下此毒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如此大的怨恨?又是什么的经历,让他的心理变得如此冷漠和残酷?
目前,这个案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少年砍死母亲并砍伤父亲的动机尚不明朗。但是小知老师认为很大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太受父母的溺爱了,才导致他不把父母的生命放在眼里。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父母非常溺爱他,非常宠他,他难道不应该感到幸福吗?为什么还要砍杀父母,终止自己的幸福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小动物,当你顺着它的毛抚摸时,它会表现得非常乖巧和可爱。一旦你逆着它的毛抚摸,它马上就翻脸不认人,变成一只冷血、凶狠的生物,随时准备恶狠狠地咬你一口。
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做久了,就会慢慢的忘记,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动物。更可怕的是,人一旦凶狠起来,自然界中的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匹敌。
人最容易在乖巧和凶狠这两种极端状态转换的时期便是青春期,而最容易产生凶狠心理的孩子,便是那些长期受到父母溺爱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胆子是最大的,想法也是最多的,他们充满热血,充满激情。仿佛只要他们想,便可以征服世界。
因为冲动,因为固执,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偏执主义者,若有谁敢阻止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他,有时候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
然而,对那些备受父母溺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偏执程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孩子。
想象一下,平时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开始反对自己,甚至拒绝自己的一些需求,这个孩子该是多么的生气,谁也不知道他会做出何种举动。
有人说,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伤害。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没有父母的孩子也许会变得自卑,变得内向,但至少他是一个不会伤害别人的人。
然而,一个备受溺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因为父母的溺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一旦决定给孩子以溺爱,这种行为便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幼小时,父母的溺爱会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自私。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理也正在发育,父母的溺爱让他变得越来越放肆,父母在他的眼中仿佛仆人一般,而不是尊长。
所以他渐渐地从心底里认为,父母的作用就是为了伺候他,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表面行为容易发生改变,一个人数年来形成的心理却极难被更改。
所以,父母不断地用溺爱浇筑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个天使,到最后才发现孩子竟长着一副恶魔的样子,有着恶魔的心灵。而此时的父母,将再无回天之力,不仅仅害了孩子,害了自己,也许还会害许多无辜的人。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总是担心他离不开自己,否则无法生活。所以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照顾非常全面,甚至在这个孩子十几岁的时候,还帮助他洗内裤。就是这样一个母亲,最后却被儿子残忍地杀害。
那一年儿子高三,母亲担心儿子身体,于是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给儿子洗衣做饭。就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月的某一天,儿子面无表情地回到出租屋,不论母亲问什么,他也不说话,右手插在裤兜里。
母亲刚把热饭端到饭桌前,就被儿子口袋中的刀刺中,随后儿子拔出刀,继续面无表情把刀插进自己母亲的腹中。这个母亲在临死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做任何自卫的动作。她的眼中满是惊愕,她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所有心血养的儿子,却反过来杀了她。
后来记者采访这个儿子,问他为什么能够狠心杀死自己的母亲。儿子毫无悔意地回答:“她太关心我了,让我觉得不自由,不管我到哪里,她都会跟着我,所以我要摆脱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永远消失。”
厦门中学生接受了父母给的溺爱,于是这种溺爱便成为了一种纵容,意味着父母必须随时随地遵循他的心意,不然就惩罚父母。
捅死母亲的高三学生拒绝了母亲的溺爱,这种母爱让他感觉自己被包裹,失去了呼吸的空间,于是他要为自己扫平追求自由的障碍。
不管孩子接受与否,父母的溺爱都终究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让孩子形成扭曲的心理,最终走向邪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