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把我记忆中、经历过的那些陕北往事用心书写出来,并且编印成书,当然,大部分是发表了的。总算给我的心头上释放了一些重负。
途中,我是激动的、也是艰辛的,而更多的却是一种倔强。
少年时期我就有一个梦——关于文学的美梦!然而,高中还未毕业,我就带着青春的激情踏上了西去新疆的从军路。好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于一九九二年秋考入了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肩扛“黄牌银星”的少尉排长。肩头上的那一对银色的“豆豆”把我从农民变换成了吃公家饭的公职人员,可谓华丽地转换了身份。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四年,期间,带兵、执勤、处突指挥,到正连职第五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家的军队建设事业。我也脱离不开一个宿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也转业回乡了。
转业到地方公安机关工作后,从事了看守所监管工作,又是整整的十四年。
一个偶然的机缘,和同学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结识了本土作家马语。2016年6月6日,是个好日子,我跟马语老师到陕北佳县去采访,迄今为止,我都不知道为什么马语老师单单要邀请我跟他去采访?我们沿着黄河一路南下,最后一站到达中国梦的起源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也就是这一次采访,重新叩开了紧闭了二十多年的我的文学梦之门!
我从一个小学生开始,就一直不断地写、努力地写,一次次投稿各种报刊杂志、一次次地接受退稿,从未发表过一篇“豆腐块”。经过这样的坚持、否定、学习、训练,20多年后我终于开始在《榆林日报》、《西安日报》、《作家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榆林文苑》、《榆林文化》、《榆林新青年》、《新榆林》、《红石峡》、《榆阳诗文》、《神木文学》和《无定河》等报刊杂志,以及《文学陕军》、《散文百家》、《海河文学》和《金陵文学家》等省(市)作协的公众号平台上陆续发表了近20万字的散文和小说作品。
正如马语老师说的那样,文学的道路上,明知有些路是弯路,但你还必须得去走,只有亲身经历过了,你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认识。这两年,我也给很多所谓的“文学大赛”投过稿、获过奖,花上路费去满足自己的文学欲望。全国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大有人在,前往京城领取“荣誉证书”和“奖牌”的队伍中,有不少已是满头华发的老者。
归来后,总觉得文学不完全是获奖与热闹的场面,还得静下心来在某一个狭窄空间、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去追寻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找出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用一条主线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用语言这个特殊的符号表达出来——为自己、为读者、也为一直不断的变化!
这样,我就有了一种近乎痴迷的不竭动力。一年半时间,我写了六十多篇散文,五六篇短篇小说,约有近二十万字。有的经过反复修改发表在了报刊杂志上,有的仍然在扩充、雕刻之中。
参加了几位老师的作品研讨会后,促使我萌生了集集成书的念头。
几番修改,几经校对,把它们打扮成一部十九万字的散文集,付诸团结出版社,不久即将和大家见面了!
其中,第一篇《枣花香两岸》是我2016年6月12日发表在《榆林日报》“信天游”副刊上的散文处女作,还收录了获得第四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暨第12届作家报杯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大赛一等奖的长篇散文《垂钓记》,以及迄今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共计六十余篇散文作品。
编辑和出版这个散文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我儿时亲眼目睹过的这片生我养我的陕北大地上的山水、草木、人和事,做一个片段式的回忆、记录,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打开一个个早已尘封了的“千千结”。却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为了理想而走出校门投身远方军营后的那种附加在心头上的 “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情结。
《回望陕北》散文集,共分五辑。
第一辑“满树红苹果”,共收录了13篇描写花草树木的散文,呈现了陕北大地上特有的植物种类及其独特风貌。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特定的年代里,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它们和人类共同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构建起一个五彩缤纷的却也是生生不息的世界。有时候,当人类陷入生存的绝境时,恰恰是那些生长在身边土地上的植物成为了救命的“大恩人”!
红枣树、山丹丹花和老榆树,这些大陕北的“代名词”,其实就是陕北人的精神象征,抑或就是其本身——丰富、艳丽而顽强!代表了陕北人的思想、情感与性格。
历史是一个多维的时空纵横,能够用文字的片段以情感为线索把它们串接起来,往往给人以思想上的撞击力——促使你不得不变换角度去思考,以弥补自身无法抵达的深度。
我常常在想,人生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苦难让我们获得了不断提升的生命体验。
第二辑“常回家看看”,共收录了17篇叙事散文。陕北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的精神家园。发生在陕北大地上的童年故事,恰恰是我记忆中最最深刻的。陕北多样的饮食品类,构建起丰富的文化内容,都令我回味无穷。父辈们渐渐老去的过程,恰恰是我成长的必要元素,只是我的青春专属于军营,家乡就成了一段空白、一种遗憾。为此,分拣出那些有印象的生活碎片,无疑是为了更好地珍存纪念、珍视现在。这些最真实的文字变成了一份逝去的永恒存储。
第三辑“消逝的狼烟”,共收录了14篇追溯榆林历史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散文,是我重温与反思大地的一个悲悯、一个浪漫和一种感恩。也是这个集子的重点。陕北的古代史是厚重的——因为她的事件、因为她的所属位置。陕北是恢宏的——远的不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她赋予了新中国成立的至高地位!
第四辑“一条流浪狗”,共收录了14篇非虚构散文,我想试图用更长的篇幅、更多的场景、更多的人物和更多的事件来丰富一个召唤、一个领悟、一个个平凡的世界。
第五辑“金色的谷子”,共收录了8篇虚构性质的散文。其中《金色的谷子》采用了小说的叙事手法,追忆了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活片段。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少年学子们读书、生活的状况,以及乡村教育的一个侧面。却也是纯洁美好的心路召唤。
散文集《回望陕北》历时半年,虽经三次修改,最终定型为现在这个模样。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写作经历短浅,难免会有很多瑕疵。在此,对读者朋友们道一声:抱歉!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府谷中学培养我的那段青葱岁月,因为《跋涉》文学社;感谢马语老师、乡友的知遇之恩;感谢《榆林日报》;感谢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团结出版社和促我成书的《作家报》总编吴宝华老师;感谢鼓励和帮助我写作的所有战友、同学、同事和朋友们!
毕竟,这是我接近知天命之年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字仍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甚至是差错。还请读者朋友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这个我生活中的伟大时代!
(2018年11月28日于陕北榆林)
图片发自《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简介:
武俊祥,男,汉族,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出生于陕北神木县东南部一个小山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作家班高级研修班学员。二零一六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作家报》《延安文学》《散文选刊》《榆林文苑》《海河文学》《西安日报》《榆林日报》《榆林新青年》《榆林文化》《红石峡》《神木文学》《无定河》等报刊杂志和陕西省作协《文学陕军》、河北省作协《散文百家》等公众号上发表散文、小说作品数十篇。作品入选多种文集。
长篇散文《垂钓记》获得第四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暨第12届作家报杯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大赛一等奖,排名散文类一等奖榜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