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休谟的怀疑论,认可理性(演绎)与经验(归纳)是两类可靠知识,但又用它们把“因果律”-科学基础给否定掉了。其实演绎与归纳总归会有矛盾,演绎法的“公设”总逃不掉经验论,也就脱离不掉循环论证的漩涡,所以人的理性世界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但接下来,就有一个人跳出来,给出另一个框架,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就是康德(德,1724-1804)。
康德受“日心说”的启示:以前都以为“地心说”正确,可是围绕着“地心说”怎么也计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哥白尼把“地心说”调一下,改成日心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过去的哲学家,都局限在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世界,讨论到如今都没有结果;其实,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一
康德的“世界”框架是由“物自体”、“先天认识形式”、和“表象”构成。
1、“物自体”
世界的真实面目,给它起个名字叫“物自体”。
2、“先天认识形式”
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命名为“先天认识形式”。
人类永远无法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确实,我们的所有感官都是有限制的);人类所感受的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关加工处理过的。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关,我们起个名字叫做“
先天认识形式”。
“先天认识形式”就像电脑预装的“BIOS”,是人类的一种进化“基因”,是人用来接收外界知识所必备的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比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律(有时想想,如果一件事情、一个知识,没有时间、地点与原因,我们一定会被逼疯了,无法理解)。
空间:我们天生有感觉,其隐含的意思是,我们感觉到了“我们之外”的东西。这个“之外”就是空间概念。
时间:比如“我”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由很多瞬间不同的“我”合在一起的。因为物质随时都在运动和变化,上一瞬间的“我”和下一瞬间的“我”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就没法认识到“我”是一个存在于连续时间里的整体。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所以,这也是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的。
康德还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3、表象
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
二
康德的世界有一个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
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生都必须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须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类看到的就是一个偏蓝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们永远看不到的。
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偏蓝的世界,是表象。
另外,康德把人类的意识归为“物自体”。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意识是自由的。也即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
而科学只能研究我们所看到的表象世界,表象世界因为之前经过了先天认识形式的加工,所以带有种种特性,因果律是其中的特性之一。
总之,康德用“因果律”只是一个认知“物自体”的特性(工具 ),以及“意识”是一种“物自体”,所以意志是自由的,解决了以前哲学上的“怀疑论”与“矛盾论”。
(康德学说的代表说法叫“人的理性给自然立法”,是一种唯心主义。)
待续!
181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