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日子忙碌的忘了早晚,看匆匆的路人手里扬起的艾蒿才想起又到端午了。往年过节,是多天前就开始期盼了,现在过节,是相互提醒着才想起。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里名称最多的节日,其由来也演变出多个版本。
家乡过端午节有两个习俗,一是在屋檐或门梁上插艾叶,二是包粽子。据说门前插艾叶有驱毒辟邪的作用,而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在南方,这一天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纪念意义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纪念屈原、伍子胥之说,也有纪念曹娥、介子推之说。这种纪念虽因人物的过于久远而失去了刻骨的铭怀,然其展现出来的精神却随着岁月的更迭备受人们推崇。
过去的老家,村边流淌着几条河,河床不大,水势平缓,水性温柔,清亮的河水拂着岸边的荒石,发出柔声细语的呢喃。人们在这里淘菜、洗衣,戏水、纳凉,把清贫的日子过的舒心惬意。河水无声,蜿蜒前伸,远离村落的河水,野生出成片的芦苇,平日里除了鸟儿扯着嗓子飞过,鲜有人驻足。风吹雨淋,日出日落,默默演绎着朝晚、四季,相同而又不同的画面。只有在端午节前的几天,才会不时涌出三三两两采苇叶的人,如同嬉闹的鱼儿弄出的气泡,明灭在水面上。每逢此时,生人熟人,遇到了也会聊上几句,话赶话里,充满了节日的喜悦气息。手里的苇叶,湿漉漉的挂满了绿意,翠色欲滴,叶子上沾着的些许水珠,阳光下更显晶亮、清凉,像极了苇叶里糯糯的米粒,璀璨着人的眼睛。
采摘下的新鲜苇叶,要在锅里煮后再用,才有韧劲,方能更好的包出造型各异的粽子。而内里的馅料,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加丰富多样。猪肉、牛肉、蛋黄、杂粮、蜜枣等等拌好的馅子,裹着清香的苇叶,满足着人们不同的口味。包粽子也是一门艺术活,看苇叶在行家手里,如飘舞的丝带,左挽右转,缓捏急缠,分分钟钟就能呈现出一堆笑容婉约,模样俏丽的粽子。放进锅里,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关火后再焖上一、二个小时更入味。
煮熟后的粽子,往往要分上几家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有时是上午我送你几个,下午你就能回我几个,这种互动传递的不仅是粽子,还有友谊与安康的祝福。既交流了经验和口味,也增进了亲情和友情,更让这追思的节日,平添了几分祥和的气氛。
随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端午”这一世界非遗节日,也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届时全国各地统一放假。给人们一个团聚一起,思古念今,互道珍重,传递情感的机会。而那些因为情况特殊,不能放假的人,单位也纷纷发起了粽子,让人们在工作岗位,也能体味到节日的问候和单位的温暖。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小小粽子,传递着大文化,引发着大思考,弘扬着大美德,而悠悠的粽香里,亦裹含着追思、回味和祝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