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出轨的新闻屡见不鲜,天猫总裁蒋凡出轨,台湾艺人罗志祥劈腿,硕大的瓜让广大群众津津乐道。
纵观这几年,明星出轨可谓是此起彼伏。一茬又一茬的瓜,让吃瓜群众也有些吃不消了,高呼“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其实大可不必,比起单纯吃瓜,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好好思考爱情婚姻的不易,且行且珍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我们为何不忠?哪些人更容易出轨?》,看看人类学家对于出轨的看法。
1
在《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一书中,作者海伦·费舍尔研究了40多个民族的婚恋史,然后发现:“出轨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约有25%的美国男性与14%美国女性在婚姻中出现过“外遇”。50%的受访美国人透露自己曾尝试“偷猎”已婚对象,80%的人曾有婚内被人勾引的经历。
中国的数据也很让人吃惊。2018年,中国性社会学之父潘绥铭教授公布的一组大数据表明:“过去30年,中国的婚外恋,无论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是妻子的婚外恋,是全球比例最高的,大概是平均每7.5个妻子和3个丈夫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过轨。”
每7.5个妻子和3个丈夫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过轨,这个数据可以说是相当令人震惊了,再结合那些屡见不鲜的出轨事实,相信你和我一样,心头一凉啊!
不仅如此,书里还发现:出轨的人当中,56%的男人和34%的女人评价自己的婚姻“很幸福”或“十分幸福”。
2
既然婚姻美满,那全世界的男女何苦还要出轨呢?要知道,他们这么做,甚至可能会落得一无所有——婚姻、子女、社会地位、财务自由和身体健康,统统可能失去。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确实,受社会文化以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确实更容易跨越感情或婚姻的界限,更容易出轨。在书中,海伦·费舍尔罗列出一串因素,涉及心理、社会和经济多个维度,为我们精准描绘出一幅“出轨者画像”。一起来看看。
1.对婚姻的满意度不高,认为自己的需求在婚姻里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觉得伴侣不够爱自己、不支持自己,并认为性生活不尽如人意。伴侣间缺乏沟通,个人百无聊赖,无所寄托。
2.一方拥有自我膨胀的欲望,更容易被那些能拓展他们兴趣、目标和自我价值的人所吸引。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一直强调,感情里两个人要势均力敌、共同成长。实力差距太大,会天然地让感情不稳定。
3.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多半会影响到亲密关系,孩提时代便与父母疏远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水性杨花。
4.比较擅长接受新事物的人出轨概率更高。
5.做事马虎、难以相处、态度冷淡、较为神经质的人婚外情可能性较大。反之,双方都开放、认真、好相处且不太神经质的人,出轨风险则会降低。
6.社会权利不平等也是出轨的诱因。那些在夫妻吵架中经常占据上风,或认为自己比另一半更讨人喜欢的男女,更容易出轨。
7.酗酒者、抑郁症患者、自恋者出轨的比例也高于常人。
8.受教育程度比丈夫高的女性,出轨概率也更高。
9.经济上更有优势的一方,也比别人更风流。相反,要是在经济上需要依赖伴侣,则不太可能出去偷情。看看封建社会里那些完全依附夫权的妻妾们就知道了,偷情的代价可能就是生存的毁灭。
10.配偶患病、频繁出差、孕期,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出轨风险值。
11.年龄和阶层也有其规律性特点:蓝领男性年轻时喜欢“偷腥”,但到了40多岁欲望会减退。而白领男性年轻时不太会招蜂引蝶,但到了50岁时却喜欢“猎艳”。女性“红杏出墙”的行为则在35—40岁出头时达到峰值。综合来看的话,40—45岁的已婚女性和55—65岁的已婚男性,出轨现象更加普遍。
看得出,出轨是人性的核心。我们一边渴望安定,所以选择婚姻;一边又希冀冒险,偷偷出轨。我们一手紧抓着已知和熟悉的东西,一手又探求神秘和刺激。但出轨一时爽,却很少一直爽。《我的前半生》里,前夫哥抛弃罗子君迎娶小三后才发现,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就像电视剧《男人帮》里那段话一样:“我们总会渐渐忘掉自己的承诺,更在乎新的感受,新的‘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是没底的。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我们永远都会爱上不同的人,但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全世界都面临着出轨问题,甚至家庭很幸福的人也会出轨。
从生物史的角度看,出轨受到了基因、免疫系统、脑系统的影响;从进化史的角度看,出轨更利于繁衍后代。
受年龄、阶层、财力、学历、性情等社会文化以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一些人更容易出轨。
一言以蔽之,出轨是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