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夏(与夷狄)
(以下内容援引潇水《先秦凶猛》,标题另加)
1、汉族≠华夏
当时的中国西部——山西、陕西,是各族狄人的乐园,白狄、赤狄什么的散落其中,汉族只不过是众多民族中的一个。甚至当时还没有汉族的概念,只是叫做华夏罢了。
2、华夏是一个含糊的称谓
华夏也是一个含糊的称谓,范围时大时小,祖先应该是黄帝尧禹。我一般理解,拘缩在河南省、山西南部等黄河沿岸地区的人,可以算是华夏人。它的四外,被所谓东夷、西狄、北戎、南蛮包围着。
3、按地域方位来划分种族,仍然显得不够严谨
这个简单按地域方位来划分种族的办法,仍然显得不够严谨:事实上,即使在河南洛阳的腹心地区,也有“陆浑戎”这样的戎人居住。
4、如今的汉族是多族融合而成的
总之,在当时整个中国大地上,民族多样性异常活泼,不光华夏族,还有形形色色的许多种族,它们慢慢融合,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汉族
——举个例子来讲:赵衰先生(重耳的智囊之一)追随重耳跑到翟国,娶了一个狄人美女作媳妇,生下了儿子赵盾——赵盾就具备了一半的狄人血统。而赵衰、赵盾俩人,一般又被奉为中国赵姓的老祖宗。
譬如赵姓这样典型的当代汉族的姓,也是从前诸多人种的融合,而不单是华夏族的单传。
5、匈奴身上含有华夏的DNA
并且华夏族中还有一些小支,迁徙得很远,与边缘地区某些戎、狄融合,繁衍成诸如匈奴这样的种族。所以,匈奴身上含有华夏的DNA,汉族身上也有戎狄的血胤。不同民族之间,果真不分贵贱。
6、山西境内的翟国、中山国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到分散在两千六百多年前散布在山西省中部的诸多狄人种族吧。
狄人未必都是逐草而居,也有建立固定城邑、聚成诸侯国家的,繁衍生息,甚至煊赫一时,比如这个翟国(以及后来的中山国)就是由狄人中的某一支系,建立的。
翟国不是弱国,表现在史书中,是它曾经几度进攻大周天子的洛阳城,并与附近的晋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国的流亡份子、政治犯,都喜欢跑到翟国来。
二、中山国是华夏还是夷狄?
答:1、从大的身份来说,中山国属于夷狄
①中山国是个北方国家,严格来说属于北狄。
②北狄也是一个统称,在北狄的名号之下有白狄和赤狄两大势力。
白狄比较文明,赤狄比较野蛮,所以白狄反而和华夏更亲近,和华夏联手对付赤狄。
③中山国就是白狄当中的一支。
2、如果采取文化标准来区分的话,中山国已变成货真价实的华夏
①从出土文物来看——儒学浸染很深
从中山国的墓葬、青铜器和铭文来看,这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华夏国家了,论文化水平之高,论工艺造型之巧,甚至论儒学浸染之深,都不在华夏诸侯之下。
(以下内容援引潇水《先秦凶猛》)
(......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里,用它的鸟篆文字,大讲“天命、忠、孝、仁、礼、慈爱”之类......
......潇水曰:倘若你去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县,可以看见中山国都的遗迹。那里出土的逾万件精美文物,证实着中山国往昔的辉煌,也证实着中山人确实“汉化”得很厉害:“四鹿、四龙、四凰”十二只禽兽托着几案让你吃饭,“铜身银首宝石镶睛”的举着灯的佣人,宽袍大袖,还有中国最早的碑刻,世界最早的地图,甚至两壶老酒,清澈透明,放在青铜壶里,开盖后,还冒着2300年前的浓香,共计十多斤,也是中国最老的酒......)
②从文字记录看——遵守儒家最传统的“委质而策死”
(以下来自“008 晋阳城人心向背的真相是什么?”)
“《国语》有一段记载,晋国贵族中行穆子带兵灭掉了鼓国,把鼓国国君带回晋国,临走的时候做了安排,要鼓国原住民原地居住,各安其事。
结果有个叫夙沙釐(lí)的鼓国臣子,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非要跟着鼓国国君一起走......
夙沙釐的回答,原话是:“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
......
在夙沙釐看来,这是“古之法也”,是传统道德对人的要求。显然中行穆子之所以无法理解,是因为这种传统道德在晋国已经瓦解了。”
(“顾”与“鼓”,很可能属于同音通假,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根据战国年间的史料《世本》记载,这位中山武公立国建都,都城建在“顾”这个地方,大约是今天的河北定州。
第8讲谈到《国语》的一段记载,说晋国贵族中行穆子带兵灭掉了鼓国。《国语》的“鼓”和《世本》的“顾”很可能属于同音通假,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三、夷狄身份的中山国,竟然与周天子同姓,这是怎么回事?
答:1、这件事听上去特别蹊跷,因为它意味着华夏和夷狄在血统上竟然是一家人。
2、其实这倒也不难理解,因为在商朝的时候,周族确实只是生活在遥远西部的一个小部落。3、论地理位置,商朝是华夏,周族是夷狄;论文化,商朝先进,周族落后。
4、孟子就说过,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
这话很让后人不舒服,因为舜和周文王都是儒家推崇的大圣人,如果在血统上他们都是夷狄,这太打击华夏人士的血统优越感了。
所以儒家学者更愿意把孟子这句话曲折地解释出来,淡化舜和周文王在地理和血统上的出身问题。
但我们只要不让情感压垮理智,就有理由大大方方地承认周文王和周族人确实属于西夷。
5、随着武王伐纣,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族摇身一变,成为华夏,但周族的一些同族兄弟没能跟着鸡犬升天,依然继续自己的夷狄生活,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四、简述清朝曾静(曾静谋反案)用“地理决定论”来解释为何会有华夏和夷狄之分。雍正皇帝是如何反驳,从而给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正名的?
答:1、简述清朝曾静用“地理决定论”来解释为何会有华夏和夷狄之分
①曾静拿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概念解释为什么会有华夏和夷狄之分,他认为这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
②中原大地既平坦又方正,阴阳调和,这就生出了人;
而东西南北的偏远地区,地势既不平坦又不方正,阴阳不调和,生出来的就是夷狄;
更加险恶的地方,生出来的就是禽兽。
③曾静这样讲,显然是把夷狄当成了介于人类和禽兽之间的一个物种。
2、雍正皇帝是如何反驳,从而给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正名的?
①雍正帝反驳说:“照你这么说的话,在中原大地上就只该生出人类,不该生出飞禽走兽了。”
②雍正帝还拿孟子的话给自己张目,言下之意是:舜和周文王论血统都是夷狄,但既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统治者,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圣人,我们满清皇帝凭什么就该被特殊看待呢?
五、周朝人对于婚姻有一个很经典的原则,叫作“同姓不婚”。这个原则意味着,哪怕过了几百代,姓姬的男人和姓姬的女人也不能结婚。但我们在《国语》《左传》等记载中发现,晋文公重耳的父母竟然都是“姬”姓,这是怎么回事?
答:1、都姓“姬”
晋国始于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有“桐叶封弟”的故事,世代“姬”姓。
重耳的母亲是白狄的女子,也是“姬”姓。
2、夷狄问题严峻
(从上面第一题的答案中,我们已经知道)当周朝大搞分封之后,位于中原腹地的晋国面临着很严峻的夷狄问题。
3、该怎么和本地的各个夷狄部落相处?
这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于是,晋国和周边的夷狄部落既有对抗,也有联姻。
4、晋国的务实作风
同姓联姻,这是突破伦理底线了。
但这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晋国的务实作风。
没错,同姓不婚,这是天下通行的伦理禁忌,但晋国地理位置特殊,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必须和夷狄通婚,才能获得可靠的盟友,所以伦理必须给政治让位。
(从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到上面第二题中讲到中山国为何“华夏”的那么彻底,因为白狄和晋国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关系处得越来越近,所以彻底华夏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本文用到的材料及相关内容
1、1974年,河北平山县挖出中山王墓,随后又发现了中山国灵寿故城。
2、《国语•晋语四》——郑国贵族叔詹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
3、《世本》——战国年间史料,中山武公建都“顾”。(大约今天河北定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