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背《论语》的为政篇。里面有几篇都是在讲何为孝。第七篇引起了我的思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解有二。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人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
不管是上述解释中的哪一种,都强调了一点“敬心”。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流行语“走心”,孔子认为的孝一定要走心。
而我们有几个人对父母是做到了走心。曾经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段挺令人难过的话。大意就是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父母是日夜抱在怀里,稍微大点的时候每天粘着父母,跟在父母身后一刻都不要离开,再大一点就慢慢与父母疏远了。曾经那么亲密,却也经不起时间的消磨。至亲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了。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在做减法。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缠着父母玩,喜欢跟父母睡。长大了,母子或者父女就不会再有一起睡这样温馨的画面了,就算是母女或者父子也很少有机会一起睡。等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很多精力都会专注在自己的小家庭里而忽视了父母。
有一句挺伤人的话“人心都是向下的”。
虽然残忍却不得不不承认。父母曾经倾其所有地为自己付出一切,子女小的时候也确实很想长大后对父母好,还会说很多在大人听起来是“甜言蜜语”,而于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心话。那时他们是真的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父母,想永远陪着父母,只是越长大,越事与愿违。
小时侯是学业,是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分走了对父母的爱;再长大是朋友,是工作分走了对父母的爱;再接着有了自己的爱人、子女,差不多把对父母的爱拿走了十之八九……
当然,很多人也是会赡养父母,会给父母寄钱,节假日买点东西。可是一年中又有多少时间会陪在父母身边,为父母做做菜、洗洗衣,跟父母聊聊天,陪父母散散步,真正去关心父母,了解他们,和他们走心。
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希望我们多父母多走点心,而不是单薄的赡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