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适应人多的场合,但又喜欢站在台上被广泛注视。经常挑剔,只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同。
最近脑袋里全部都是无意义感,他很想喝酒,逃避问题。也很明确,这样下去,自己就会成为问题。
就在刚才,他关掉了手机,强迫自己开始梳理。
首要问题应该就是工作。
工资很低,好在生活成本也不高,加上没什么特别的嗜好,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很少花费。
只是一直接触这些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人,有些无力感。倒不是这些人没有意思,只是正常的中年压力裹挟着他们,总有些不自觉的无助感。
如果说将心思放在学习技能,也是好的。只是他已经做了很久的重复内容,就像在工厂,只需要做好自己那一套重复的流程,一直坐到下班点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这样的生活和他一开始的设想差的很远,他不知道该不该和推荐他来的人说说真实想法。说了会有什么用呢?
帮忙开导心智,说年轻人总是需要熬一熬性子的,还是会说要锻炼个人修养,别人怎么样都是自己的事情?戏台底下也有人学习呢,你怎么就不行?
想到这,他还是选择了沉默。
其次应该就是最近的新组织了。
上周有一些人组织的活动,他没有去。并不是有事耽误,而是畏惧。不清楚自己在那个环境中可以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
我们如果能给他人带来价值,不论是情感上的愉悦还是思想上的拓宽都是极好的。如果一直蔫蔫的,积极性会有些受挫。
加上他已经工作,时间并不自由,平时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所以很犹豫。
这样下去,他会更多的时间独处。
图片来自网络有时会把自己调整的很好,看书,写字。时间过的很快,也很满足。有时,玩会手机,就停不下来,浪费很多时间,又花时间去自我愧疚,这样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循环。
不清楚别人有没有这样的状况,应该都是有的吧?
一直能把自己安排的很妥当的人应该是特别优秀的人。
他不是很理解,为什么那些中年人很多都沉溺于现状,有固定的收入,闲暇时间就去刷手机,而不是“修身养性”,丰富自己。
现在,他的懒惰和散漫,让自己提早进入了那样的状态。
之前还想着能不能把文字捡拾起来,一方面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另一方面得到反馈,继续修正。但现在看来,如果只是一味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考虑整个文字市场的现状,还是比较困难的。
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时刻准备冲击人们的脑袋,大数据的算法又会精准推送。包括他自己都很难有欲望点进那些标题不起眼的文字中,他也很清楚这一点。
之前也看过一点点这些写作的课,大同小异,都是在用一些很快速的方法,让人听起来特别兴奋,但对于没有基础的人而言,不练习,不被修改,是很难长期输出的。
加上视频形式的丰富,动态的图像确实能更快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不清楚怎么絮絮叨叨就想到了这些,有些脱离他的初衷。
想到明天又是那样工作一整天,他提不起兴致。
图片拍摄于海口就在几秒钟前,他还试图打开手机,去看东西,如果开机,可能就又停不下来。真不知道这些满足人们即时性需求的程序,精准的计算,将人们看似多元化的选择变得速食,到底是好还是坏?
已经有一些抗焦虑型的人出现,他们会提出新东西,帮助你来远离这些信息带来的焦虑。
其实,简单来说,关掉手机,关掉网络,试着一个人呆在那,看自己会做些什么,应该就可以调适那些无力感。
至于无意义感,这个可能需要持久的消除无力和焦虑,才能适当化解。
想到这,他平静了一点点。
图片拍摄于海口刚才在路上,看到了很多绿色的枝叶,那个时候是很舒服的,偶然间还得知离自己很近的那个寺庙是喇嘛们住的,因为之前有一些机缘巧合,在藏地听过一位大师分享。总是这么巧妙,关键在于自己会不会走出去,去发现新东西。
让自己平静下来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情,长久的平静可能还有些费力。想到这,他开心了一些,我们只能让自己变得开心一点,不是吗?
如果要让自己的思绪满足,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状态,但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做事情,这是我们唯一能把控的。
如果因此影响了他人,那这是他们的课题。我们只是在合理合法的方式内,选择了让自己满足的一种,不可能完全兼顾他人的喜怒。
6月份制作的图就像“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一样,“不被接受,是做自己的人进门的第一课”。
现在,他又开心了一些。
哄自己开心,总是更简单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