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着老爸进了戏院门。现实中的戏院也只是个门而已。进去后,我才发现两边都是房子,原来的大院子已经南北各砌一道墙圈起分为两半,留出中间一条一米多宽的路,成为一条巷子,顺着巷子一直向东,出了巷子就到了东街——我小时候称之“席后门”,因为这片的人家基本都是姓席的。
记忆中的戏院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两三棵高大的树,好像是槐树吧,也可能有梧桐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唱戏演电影时,总有些个调皮的男孩子因为看不到戏台,也可能只是为了好玩,猴子般爬到树上,这棵树上几个,那棵树上几个……
戏院南边那道墙挨着路,于是会有孩子因为不想买票就爬墙翻进戏园子蹭戏看。戏院里北边是一排房,印象中那时是给唱戏的人吃饭住宿的,没有唱戏人居住时,则作为旅店给来往做小生意的人住。可是,现在,里面还有那一排房子吗?墙的最西边有一个门,可以看到对着门的一间屋子门口挂的是“Xx卫生室”的招牌,至于其他的房间都做何用,因为推着老爸,我不好进去,不得而知。
小巷子的尽头,北边是片院子,路边是一些个老式蓝砖砌的院墙。南边则是一个老院子,完全是儿时记忆中的蓝砖蓝瓦起脊的房子,一人高的院墙。因为久无人住,院子里一些杂草随意地长着,屋顶上也有……这是谁家的院子?我努力搜索着记忆——
想起五年级时,班里进来的复习生有一个叫秋霞的,高高胖胖的。这个院子当年应该是秋霞爷爷奶奶的家。秋霞的奶奶黑黑的,胖胖的,她爷爷倒是慈眉善目。那时我们村是个“集”,“集”什么呢?就是隔一天早上,这个村会有一个小集会,周边村庄的人都会过来,主要是卖菜买菜。秋霞的爷爷奶奶就会在集上炸油条卖油条。至今我还记得秋霞爷爷一双又黑又长的筷子夹着一排油条在油锅里转动的样子。
拐一个弯,再向东走,就走到了村里中学、小学的所在地。
中学校舍依然存在,只是这里再没有学生,如今改为敬老院了。因为我的初中不是在这里上的,所以从大门口往里瞄一眼,与过去相比,似乎也没有多大感慨。
小学呢?明显是今非昔比了。平房都淘汰了,更别说记忆中的起脊教室了。那时候,夏天午休我们带块塑料布或者一个编织袋,地上一铺就躺上去。男生,很多是直接睡在桌子上的。冬天老师会让我们每人带棵高粱杆,然后他用塑料布订上高粱杆,将窗户堵起来,挡风。
我的小学生涯接触过三个班主任,第一个叫于清连,可惜我没毕业他就因病去世了,去世时他还没媳妇,平时他是跟着一个老娘生活。第二个班主任也是男老师,叫于玉佩,脾气特别好。第三个叫李蒲荣,是个女老师,对我很严格。
不知何时,太阳躲了起来,我抬头看天,一团团乌云在快速的向西向南移动,感觉像快要下雨的样子,推着老爸,我不由加快了脚步。走过初中、小学的校门,走过我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