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绪言》第四部分,关于本书的价值与结构
1.我们迫切需要拨开词语、概念、假象、谎言、纷争交织而成的层层迷雾,从一个更高的、更远的距离,来凝神领悟教育的真谛与本质。
2.今天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怀特海、博尔诺夫、阿德勒等哲人已经有深刻的思考与睿智的见解。
3.解读、提炼:目的与节奏、遭遇与危机、空间与时间,气氛与信任,语言与深描,自卑与超越——依据结构重新编排,企图'“擦亮”这些词语,揭示教育真谛,协助读者理解怀特海、博尔诺夫和阿德勒提出的理论。
五、试着去回答导读给出的四个问题:
1.绪言相当于郝老师为三本经典写的简要书评,从绪言中我们能学到哪些专业写作和专业阅读的思路或者方法?
答:1.要学会抓住经典书籍的核心观点,由此牵一发而动全书;2.对于关键词,应有属于文本本身的梳理,更要有属于自己的联系实际的理解。3,对经典书籍的推介或者内容概要的梳理,可以用上“书籍的背景+核心观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阅读者价值”结构进行表达。
2.作为一线教师,除了阅读关于本学科本体性知识的书籍之外,为什么还要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哲学呢?
答:本体性知识能帮助我们厘清应该教会学生那些学科知识。但是局限于本体性知识,我们给孩子的更多的是局限于学科内的陈述性知识,很难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当我们有了教育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的书籍打底,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知识观、课堂观、学术观,还知道怎么教,知道为什么教,知道为什么这样教,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结,去解决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真切、最长远的帮助。
3.从绪言中能不能看到“少而透”在专业阅读中的价值?
答:一本书的菁华内容一般蕴藏在某几个关键词里譬如《教育的目的》里的“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再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观点等等。如果把最核心的概念、观点解读透了,整本书的精髓也就捕捉到了。专业阅读,不仅要学会把薄书读厚,更要学会把后书读薄,要学会“少而透”。
4.《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三本著作涉及当下的哪些教育问题?
答:《教育的目的》针对的问题有:(1)当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即目的不明的问题;(2)大学规模的扩展、工具论和技术主义盛行的问题;(3)灌输生硬的知识和使人呆滞的思想问题。
《教育人类学》针对的问题:(1)人类对教育本源的思考问题;(2)人的连续性发展与非连续发展不统一的问题;(3)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找到自己幸福的问题。
《儿童的人格教育》针对的问题:(1)对所有儿童心理普遍性规律的理解问题;(1)特殊需求学生背后的系统性问题;(3)如何借助经典书籍理性看待自己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