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大多离群索居,寻迹山林,其中普通点的,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而道家的隐士,则不仅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来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
而道家的思想体系又可以三个阶段:避害,趋利,齐生死。
避害:无用之大用
这是道家哲学的出发点:避开人世的恶,从而免受伤害。为此,不仅仅是逃离人世,遁迹山林,也要变成一个无用之人,成为无用之大用。
例如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所以先秦道家认为,无用是全生的办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他有大用。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趋利:反者道之动
人世间的事情那么复杂,不是你想避就能避的,所以老是“避”也不是什么好办法,那可如何是好?
道家后来意识到,尽管世间万事都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但是变化其中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使事物转向从而对他有利。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就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就是说,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例如《道德经》里提到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认为只要能深刻的理解自然和变化的规律,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