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嵩阳书院:御碑亭

嵩阳书院:御碑亭

作者: 路福 | 来源:发表于2024-04-08 19:54 被阅读0次

    过了嵩阳书院大门,在先圣殿东侧有片碑林,而碑林的尽头,赫然站立着一座御碑亭。

    所谓御碑亭,就是皇帝写了诗文,被随从刻成碑,再盖个亭子,这和“某某某到此一游”,到某个网红之地打个卡一样,都是想让自己的足迹引人注意,满足某些方面的欲望,人之常情。

    但嵩阳书院内的这个御碑亭有些特殊,不仅是半截残碑,而且还有乾隆帝的一首诗。

    乾隆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自认为一个人的诗作挑战了整个唐代,但却没有得到后人广泛的认同。钱钟书认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数量上的成就,而非质量上的典范。

    纵然众口相传“乾隆之诗滥而且烂”,可也阻挡不住大量泥沙中偶尔露出的珍珠。比如这首《嵩阳书院》:

    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虚誇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公元1750年秋,已当了16年皇帝的乾隆,在少林寺行宫舒舒服服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离少林寺不远的嵩阳书院。

    那天是10月1日,深秋的嵩阳书院,满目苍翠,古朴清幽,微风拂面,少见游人。远处不时几声鸟鸣,更是墨香醉心,厚重绵远,让人有入定之感。乾隆皇帝身心陶醉之余,忍不住诗兴大发。

    上来就是一番感慨:嵩阳书院的景色真是清幽啊,石碑上还记载着这里曾经的过往。接着想起刚观望过的《大唐碑》,瞬间豪气满胸,向一千年前的唐玄宗隔空喊话:“虚誇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

    不知道当时乾隆是否带了酒意,反正这不屑与自信的笔锋激越而出,成就了嵩阳书院的千古绝响。

    那么,《大唐碑》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这要从嵩阳书院的历史谈起。

    北魏时期,孝文帝励精图治,学习中原文化,恰逢受到北上的达摩祖师提点,于公元484年,在嵩山之阳,建立了嵩阳寺。到了隋炀帝时,大力发展道教文化,将嵩阳寺改建为嵩阳观。五代后周时,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到了宋仁宗景佑二年,太乙书院再次摇身一变,成为嵩阳书院,跃居当时儒家四大书院之首。

    《大唐碑》的全称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嵩阳书院牌匾前西10米处。上面记述的是744年,唐玄宗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听说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的仙丹特别灵验,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仙丹。结果吃后病就好了。为了纪念这件事,唐玄宗安排李林甫为嵩阳观立碑铭志。

    现在看来,孙太冲治愈了天子,是应该感谢,但单单为此立一块碑,确实是小题大做。更荒唐的是,他要求这碑要高要大要有帽,还限期百天完工。工匠们夜以继日地赶工,倒是把碑立了起来,可要安上巨大的十多吨的碑帽,在那个一切靠手的年代,实在是把人难坏了。

    李林甫急着向皇帝邀功,疯狂地用杀县令来赶工期,一连杀了3个县令,6个领工,才逼出用黄土埋碑,将帽放在上面的办法。

    乾隆看到这块碑时,自然听到了这些故事,堂堂天子为了个人治病这样的小事,一拍脑袋,不仅劳民伤财,还枉害了9条人命,实在令人唏嘘。想到如今的道观早已变成学校,你李隆基个人炼丹祈求长生,怎比得上我弘历培育出的千千万万立国精英?霎时间,嘲笑加讽刺的气势汹涌而出!

    确实,唐玄宗刚上任时注意拨乱反正,重用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明君。可后期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他是罪魁祸首。

    这时的乾隆还不满40岁,关心百姓,大力减轻农民负担,5次普免天下钱粮,3次全免八省河运和海运的税务,完成国家多民族的统一,使中国版图最大化,正在意气风发,这一番谈论也在情理之中。

    但乾隆想不到的是,他的晚年也没摆脱唐玄宗的结局,宠信和珅,吏治败坏,让社会矛盾加剧,不得不传位于嘉庆,自己去当太上皇。

    这就是历史,波谲云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嵩阳书院:御碑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ma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