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没有搞清楚都有哪些人参加的情况下,答应了一个好朋友所谓的私人会所的饭局,在去的路上想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是碍于面子还是很久没有参加类似活动的心理作祟吗?
根据发来的定位,车开了很远的路程来到位于城乡结合部新开发的大型楼盘,唯一一家亮着霓虹灯的铺面前停了不少豪车,其中就有朋友那辆新车,特别惹眼,电话后他匆匆下来接我上去,上三楼一进门,满满一桌人的饭局已经开始了,扫了一眼,一大半都不认识,礼貌寒暄后坐下加入了吃大餐、喝大酒、侃大山的序列中。
菜品很丰盛,食材以本地的新鲜海鲜为主,做法也是当地人的海鲜做法:清蒸,刺身,白灼,凉拌,盐水等,少有煎炒、红烧,味道上佳,主要是食材新鲜。白酒是酱香型的王茅六三五三,说是打着茅台酒前身的三大酒之一的王茅的牌子,本身也比非正宗的茅台口感好,虽然名气不大,知道的人不多,也没有公开发售,但价格不菲。
坐在C位的是一位领导模样的,看样子是这帮不认识人的大哥,众星捧月,自然是掌握着话语权,不过C位还是很谦虚,没有太多牛X的话,给在座的每位都敬了一杯酒。
这种场面可能是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都没变,只是现在收敛了很多,很多这种小圈子类型的饭局都从星级酒店、专业酒楼迁移到公司会所或者私人家里,地处偏远,停车隐蔽,没有以前的张扬和跋扈,不过内核还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变化,反而更加纯粹、直接、安全,不是圈子内的人,熟悉的人带着,去不了,沾不上边。
饭桌文化在中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连着饭桌,连着烟酒茶,连着人情、关系和利益。
八项规定颁布后这几年,已经改变了很多,至少大面上减少了许多应酬和不必要的饭局,办事的、搞接待的、办公室的、经常迎接检查的部门和人员,大都举双手赞成,解放了时间,解放了身体,解放了精力。这一点上堪比文化革命,在强大的政策和纪律压力下,确有很大的改变,尽管有很多变形,但全社会、全民逐渐开始接受这个现实,开始自己掏腰包吃饭的事实,实在是了不起。
热热闹闹的饭局上,在杯盏交错的喧闹中,我突然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不适感,也许是很久没有这样了,一大半人都不认识,并且还要随众附和,很不习惯,非常后悔。
出于对朋友邀请的礼貌,象征性地回敬一圈后,便不再参与话题,只与两边邻座偶尔说说话,思绪开始到处游走。
这时我突然提醒自己,既然来了,无论怎么不喜欢、不适应都别浪费这次机会,学了、懂了就要用,于是立马调整不良的消极情绪,召唤主动的积极情绪,并干了这么几件事,第一,开始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外貌、着装和举止谈吐,判断他们的年龄、籍贯和职业,性格特点,个人品味,以及与在坐其他人的关系,然后再与朋友一一核实,感觉这是一个挺不错的自我训练游戏,第二,开始认真品尝上来的每一道菜,记住比较特别的食材和欢迎菜式的做法,发现私房菜的食材道道都很好,可能是当天订台当天采购的缘故,新鲜是绝对的,加上厨师也都是本地酒店或者酒楼的师傅,味道自然也不会差,有差距的是服务,服务人手不够,专业度比起酒店酒楼还是差很多。第三,观察会所装修的风格,拍照记住感兴趣并有可能会借用的材料和做法,第四,向初次见面的各位新朋友介绍推销酒店产品,让他们有机会自己或者介绍朋友来酒店消费,大家也都很高兴地加了微信。
经过短短的几分钟调整,发现自己整个人的情绪和状态有了180度的转变,在饭桌上的积极效果也表现出来了,与陌生人的关系也迅速改变,其实当时的一切什么都没变,唯一变化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和看问题的角度。
前几天看到写《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作者塔勒布的一句话: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