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在《论语》中,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
“色”,以往“易色”,女色都不要了,情人都不要了,认为这个“色”是以往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的“色”是一个意思,可就算是“食、色,性也”,也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它表达的意思是,饮食与男女关系,是人的本性。就如同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而并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饱暖思淫欲那么简单。
因此,“贤贤易色”并未说为了做学问,老婆都可以不要了。
这里的“色”,可以理解为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因此,读“论语”要全文窜起来理解,切勿断句。不要只看到“不择一切手段”,还要看到“不择一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
先来讲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指的是天下的善事,以孝顺为最善。一个人有没有做到孝顺,要看他内心是不是想孝顺,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否则的话,如果非要让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天下的恶事,以淫乱为最恶。一个人是不是恶,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内心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而不管他做没做坏事,那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因此,“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君”字是什么意思。从象形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到了近代,“君”也成为一种尊称,比如我们在语文课本读到的鲁迅哥哥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在《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这句话说到容易做到难。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你看,又来了。古人眼中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三字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