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暗时间读书笔记之一,作者为刘未鹏,来自mind hacks 网站,其他内容请看目录
面试时请带一份书单
为什么面试时要带书单呢?带什么样的书单?刘老师是这么说的:
应聘难题
真正的牛人也许一辈子只投四次简历——Joel Spolsky
最好的人也许不投简历,就已经决定去哪里了:在他们决定前找到他们
比较差的会投很多简历。找不到工作的时间越多,投的简历越多,给整个pool带来的噪音很多,而top10%的简历也许根本不算全部人的top10%
——邹欣
有些职业的无形资产(intelligence) 占绝大部分资产,好像很多人(传言)说过类似的话:允许我带走多少多少人,就可以重建一个**
可以想到,自媒体(公司)也是如此,还有很多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职业。
所以,招聘很重要,还是那个Joel Spolsky 《Smart and Gets Things Done》
(加一点个人看法(当然应该大家都知道的),看公司怎样,看他们怎样对待人才)
我们觉得找工作难,同样的,公司也觉得找人才难:
笔试面试题目设置很难,无法真正测出“基础素养”,并且应聘者也会感到疑惑,不知“扎实”“熟练”等等空洞的形容词该如何努力,导致决策瘫痪。
并且大学里并不能完全以就业要求培养学生,assignment也可能并不能体现什么,或无法有效锻炼学生——各人群之间严重脱节。
这里列举一些提到的招人方式,以期读者受到启发:
招聘公司常用(?)方法:
水木发帖子
蓝色理想上发帖子
技术邮件组里发帖子
51job或智联
找可以想到的人打电话,请她们推荐
约前同事私下谈
而刘老师还用了这些方法:
Twitter, 看某某某的followers,一个个看
豆瓣,通过几本重量级书,找谁看过
同事,看他们都看什么技术博客,想办法搞到邮件
优秀企业招聘当时正在多元化
改变正在进行,企业对招聘组简历的要求越来越灵活变通:
比如一个积累多年的技术博客
Stackoverflow Careers
一些提高内功的书:
讲清楚深刻道理,指明技术本质,刻画领域地图。好书能够抓住不变量,让人触类旁通。不仅介绍知识,也阐释原则,介绍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
好书与坏书的差别,本质来说,就是学习效率与大方向的差别。懒书浪费时间,并且打击读者积极性(作者也许没讲好),而读好书节约时间
在选书上,可以看作者另一篇关于如何对待科普文的博客,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专业。
我再补充一点,在不知道读什么时,可以找教授要书单,找牛人问自己的疑惑,并且一本好书(好paper)的reference也要利用好。多反思,多总结,怎样的paper,怎样的书籍是好的,是触类旁通,有趣,innovation,值得多看的。另外如何阅读,自然也需要时间历练。
书单的好处
1. 清晰、明确。完全可度量。
2. 防伪:读没读过,随便一问便知。而正因为应聘者也知道这事不像实习经验可以忽悠,所以也不敢乱往简历上捅词。
3. 不在乎是否“泄题”:书单完全公开的,无所谓,本来就是要你去读的。想背题?背书吧。真能背下来说明认真看了。
4. 管你用心不用心读,只要读了,读完了,就有区别。真正的好书,你想不被吸引都难。据我观察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该去读什么书。
5. 不存在“怎么做”的障碍:所有人都知道怎么读书——一页一页读。
6. 不需要招聘者投入精力:书单在此,就这么简单,您看着办。
7. 评估的负担很大程度转移到了应聘者的身上:是不是认真看完了,有没有心得体会,您自己掂量。没看完别来找我们。
刘老师还提到:
在某个子领域有影响力的创始人,可以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书单
另外,大学教育中的书单,可能与企业给出的不同。
企业内部培训,其实就是让员工去看之前没看过的书或资料——可以鉴别,促进,节省企业的精力。
熊力老师就说过:我当年毕业时总结了一个公式: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大学四年买过的技术书价格总和
这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当然现在很多都看电子书……
看到这里我倒是在想,也许在读书(课外给自己安排的书单)时没有动力时,可以给自己设定类似“五十页当做一块钱”,就当自己在挣钱,就会有动力了~
还可以包括如果每天更新博客,就算挣五块钱之类。就是可惜没有真正的钱……..
面试时请带一份书单
最后总结一下,适合很多领域:
为节约双方时间,在求职时可以准备:
开源项目链接
技术博客
提问解答社区账号
列举认为值得推荐的专业书籍
为特定公司,职位制定的求职信
社交账户
这样就可以有明确目标和行动力啦~
谢谢阅读,鞠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