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作者的《偷影子的人》,是在新华书店,一口气读完。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了作者的这一本《我们之间》。
限公许是受美剧friends的影响,很多人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住在同一幢楼,或者住隔壁,这样能经常聚会,互相照顾。也许这也是现代人孤独的一种心理诉求。
《我们之间》也是这样的故事类型。两个好朋友各自有一个孩子,并都和妻子离了婚,还没有新的感情开始。独居巴黎的马提西斯在好友安托万的帮助下移居伦敦。为方便方便接送彼此的孩子,在安托万的提意下,两人搬进一幢房子里,楼下是公共的客厅,楼上是各自的卧室。只是很奇怪的,安托万立了几条规矩:不能有保姆代看孩子,不能带女人回家。让人十分怀疑两人的取向。
在介绍本书的书评里,是写主人公如何突破孤独的壁垒重新融入生活。说老实话,至小说结束我也没体会到这一点。两个朋友一起生活,带孩子们旅游,好像更多的是对彼此双方有了新生活的无措进而变成争吵。让人无数次怀疑两人的真实情感。
特别是对马提西斯恐高症的评说,安托万指出马之所以恐高,是因为没有长大,对于安全圈没有突破的勇气。而后者就跑去电视塔坐电梯来治愈自己的恐高,多少有些无稽。照此说法,恐高者都是没长大的孩子?多坐几回高层电梯就解决了?
小说最后,作者蹩脚地按排餐厅女老板娘的突然离世,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这几个附近的朋友一起出资帮助老板娘重新装修店面。工期只是一个周末的时间。老板娘开心地把钥匙交给了负责工程的安托万,去和情人约会。工期完成,没有等到老板娘的回来,却是她的死讯。这一情节的安排既没有打动读者,又让人觉得奇怪。
小说最后,两个男主各自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算是走出孤独圈吗?
《我们之间》和《偷影子的人》两者相比,确实差了很多。故事里没有能给读者留下太多印象的人物和情节。
不好。很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