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家里烧了青菜里加了豆腐皮,吃着吃着最后剩下一块豆腐皮了,大儿子立马夹到自己碗里了,小儿子看到盘子里没有了,就开始哇哇大哭,听到他爆发的声音,我的第一反应是息事宁人,赶紧叫大儿子把豆腐皮给小儿子,我答应晚上给孩子买两根回来吃,大儿子虽然勉强答应了,但是明显看得出来他不高兴了,垮着脸两眼无神,低着头不说话了。但是我还是从大儿子碗里夹给小儿子,小儿子不吵了,笑眯眯的说我就喜欢吃这个。
可是我又立马觉察自己,就是因为小儿子会哭这样迁就他吗?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大儿子平时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我就觉得他好说话这样对待老大吗?我有在意过大儿子的感受吗?之前听老师们说,沟通时多关注对方的感受,让对方觉得你对他用心。我想想今天自己学着关注孩子感受。
有这个念头后,我就跟小儿子说,豆腐皮给哥哥分一半好吗?小儿子不肯,我还是跟孩子说,小二宝是懂得分享的孩子,哥哥分享给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分享给哥哥一半呢?最后小儿子答应了分给哥哥一半。
我分了一半夹到大儿子碗里,我说现在可以了吧?大儿子说:妈妈,这是你最公平的一次。
其实就是一点点豆腐皮而已,吃了那一口孩子脸上就很满足喜悦。我想孩子更多在意的是我对他感受的觉察和关注,而非那豆腐皮有多少。
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心里不是滋味。想想以前,小儿子爱哭,一哭我就将就小儿子,让大儿子让着小的。答应事后给大儿子弥补,有时会忘记,有时弥补了但是孩子当时的感受也不好,我也没在意过。
回想自己十来岁在奶奶家过年,那年过年父母没有在老家过年,我就跟叔叔家跟堂弟堂妹一起在奶奶家过年。
记得一天6岁的堂弟拿一个棒子玩戳到了我眼睛上,我的眼皮疼的眼泪直流,很恐惧眼睛是不是受伤严重。我很生气的吼叫堂弟,当时奶奶就出来抱着堂弟说,娃还小呢!没轻重。我生气的说:没轻重就能戳我眼睛吗?但是奶奶一直说堂弟还小,不是故意的。我觉得自己当时很委屈愤怒,觉得我爸妈不在跟前我都没人去说。奶奶这么庇护堂弟就是因为婶婶在跟前,她不想因为我们之间的事情,让婶婶看到不高兴。
我记得我又生气又疼,觉得不被奶奶理解,我就出门去村里串门跟其他小朋友玩了。但是我脑子里一直想着奶奶说的话,觉得自己很委屈。我心里很委屈很难受,但是我大脑里还要想着他小,应该理解他。我的感受和认知分成了两条线。我记得去了另外一个婶婶家,跟她说了这件事情,她就看看我的眼睛,然后说你堂弟真是不小心打到眼睛很危险呢!当听到婶婶那样的说,她的关心让我开始放下了委屈和愤怒,感觉疼痛都减少了很多。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想找个人理解自己的感受,被关心和接纳。但是奶奶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事件中,让我不被理解。我也开始意识到事情应该与不应该,比自己的感受重要。那个事情给我的信念就是,我的感受不及事情本身重要。
往后的日子里我更多的关注大脑里认知的是非对错,很少在乎自己的感受。很多事情里我就处于分裂的状态。我经常用头脑里的认知来评判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很多不应该有的感受。
我的这样信念让我也对别人有要求。比如我做什么事情怕麻烦别人就很少提出自己想法和建议。当别人提出来之后我心里就会评判别人,觉得这个人事情怎么这么多呢?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关注事情,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我的孩子也觉得不被我理解,觉得不被妈妈理解。
经过今天的经历,我才深刻体会到关注事情和感受的不同。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探索,这么多年的模式才让我觉知到。
现在体会到当下遇到的不舒服的事情都是来助力我们成长的。感恩所有的发生,都是来成就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