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何处是吾乡

作者: 素颜如风 | 来源:发表于2021-03-24 23:09 被阅读0次
    夜晚的洛阳城

          早起晨读,跟随余秋雨先生在文字中旅行,过了以色列和约旦边境,在饥饿中,竟然看到了喜融融的红光照亮的四个篆体汉字:中华餐厅!

          一顿大快朵颐后,主角出场了。一位非常精神的中国老者,笔挺的身材,黑西装、红领带,南方口音,略带一点四川腔。七十一岁的老先生曾是台湾当局驻约旦的上校武官,1975年约旦与台湾断交,与大陆建交,他就不回台湾了,留下来开中国餐馆,已有25年。作者问他:像他这样身份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开餐馆?他说:既然决定不回去了,总要找一件最适合中国人做的事,做其他事做不过当地人,但真正开起来,实在是寸步难行,在约旦哪里去找做中国菜的原料和佐料呢?幸好原来使馆的一位上海厨师也不走了,留下来帮助他。厨师退休后由徒弟接替,现在的几位厨师都是从大陆招来的。作者又问:在这僻远的地方居住几十年,思乡吗?这是一个有预期答案的问题。但他的答案却出乎意料:“不,不太思乡!对我来说,妻子在哪里,哪儿就是家,对妻子来说,从小与他相依为命的阿姨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们非常具有适应性,又好交朋友,到任何地方都不寂寞,我们天天闻到从中国运来的蔬菜食品的香味,各国的客人到我们这里来品尝中国菜,我是在异国他乡营造家乡。”

            上午第一节课,我终于拨冗抽身到操场锻炼,碰到关系要好的贺老师,边锻炼边聊天。她女儿已经毕业在南方工作,我说你退休就可以去南方住了。她很感慨:从小离家求学,毕业后远离父母在洛阳工作,孩子大了又离开了自己,似乎一生都在漂泊,就像无根的浮萍。

            她很羡慕我,父母姊妹离得近,随时都可以见面,约着游玩和逛街。父母老了照顾也方便。她说年龄越大,越向往那种祖祖辈辈在一个村子生活的人。可是,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男孩子找对象,女方必要条件是: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如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乡下也盖了漂亮的校舍。可是,乡下的孩子很多被送到拥挤的县城就读。贺老师的侄子就常说自己是留守儿童,早早被送到县城寄宿学校,对农村其实也没多少留恋。

          忽然想到,苏轼的词中有一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人的一生,皆辗转流离间,或身之颠沛,或心之漂泊,我们终其一生所要寻找的,无非是内心的安宁与笃定。

            白居易说: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陆游说:“心安已到无心处。”

            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是写给好友王巩的歌姬寓娘的。当年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寓娘一并随行。多年后,王巩携寓娘北归,再与老友苏轼畅饮叙旧,席间寓娘向苏轼敬酒,苏轼问道“在岭南的生活一定是艰难度日吧?”

            寓娘微笑地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当即被寓娘那种顺其自然的大气所震撼,才大笔一挥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词中下阕曰: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如白居易《种桃杏》中的两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寓娘面对生活的逆境,在颠沛流离后,在艰难困苦前,微笑面对,顺其自然,用内心的安定和宁静,与生活达成和解,在狭窄的人生中找到了宽阔的前行之路。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写道的: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心安的人,大抵就像扎根于海底的水草,虽在风浪中肆意飘摇,但却不会随波逐流,因为根的坚韧,所以既能谅解海浪的汹涌,亦能不被其左右。

          人生下半场,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坦然面对;用淡然自若的情绪放宽心胸。

            人生下半场,平静地接纳自我,既不向过高处奋力攀延,也不在低矮处委曲求全,努力地做真实的自己,无愧于心便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何处是吾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uk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