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年多前接触拆书到现在,自以为对RIA已经很熟悉了。但昨天的拆解体验中,我才发现原来我对A2的理解一直是有困惑的,而且也有其他的小伙伴们有类似的困惑。所以我想梳理下不同的理解角度,大家可以共同讨论下,看是否可以更清晰一些。
困惑一:A2指向未来,那么这个未来指的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个困惑是因为在不同的拆解场合,印象中感受过两种不同的A2做法。
第一种A2做法是,只要学习者联想到的要去运用这个新知的情境事件(为方便说明,以X代号)与学习者联想出来的A1事件不同,就可以认为是A2运用了,而不管X事件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尚未发生的,只要学习者的运用知识动作是将要做的即可。
举个例子:
拆书家分享了一种消除他人对自己误解的技巧。学习者联系过往经验A1曾经被朋友误会。那么此时A1+是应该可以怎么跟朋友解释已消除误会。然后学习者的A2是最近也被同事误会了,但是一直没有解释,所以计划打算今晚用学到的方法跟同事沟通去消除误会。
这里,被同事误会的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但是要去消除误会的这个动作是未来的。
第二种A2做法是,学习者联想到的应用场景或事件必须是尚未发生的。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那么学习者的A2就只能是将来我再次遇到被误会的情况,我要怎么做。可是这时拆书家和学习者往往就会遇到第二个困惑。
困惑二:A2要求写行动计划,尚未发生的事情怎么写具体的行动计划?
A2要求有明确的时限,有具体的做法,有可衡量或可观察的预期结果。
对于要运用的场景事件,其发生是我们自己可控时,A2就很好做。比如,学习的是一个要刻意练习的知识,学习者可以说接下来1周内要用这个方法去练习某个没有掌握的技能。但当运用事件是不可控的时候,就容易遇到难题。
还是举刚才误解的例子,这时的A2是这样子的:
未来1个月内,如果我再次被同事误会,我会如何如何跟同事解释误会。
这时遇到难题就是,由于事件发生的不可控性,我们其实是无法真正确定时限的。也很难有可衡量或可观察的预期结果。
所以,我所列的第一种A2到底是不是A2呢?以及,如果必须是第二种A2,那么我举得这个消除误会方法的例子,A2应该怎么做才符合要求?
罗赟
街道口百读书社
2019.0925
草籽老师的解析:
你的A2这个疑问,主要集中在“可控性”。
时限与可控有不同的用意。
1.时限,为了保证记忆“新鲜”,更快发生行动,体现拆页价值。“A1+”式的A2最好是最近发生的,有价值去做的行动。只要判断出“误会”,就可以做。如果误会久远,当事人忘了,就没什么价值了。
2.可控性,指的是学习者做出A2行动难度是否合适。太大的目标和难度,就没有可行性。
客观上没有实施情形的发生,不作为判断可控性的指标。这可以认为,片段对他价值不大,因为他很少被误会。
在拆书片段选取上,写不出A1,或者写不出A2的,对学习者都是无意义的片段,或者说价值不大的片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