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就算没问过自己,你肯定也听别人提过这个问题,好像这么一说就很哲学似的。这是在自由意志观念的指导下,近乎必然的一种提问,可是现在咱不怕打脸地说:所谓“我”,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人体每天大约有37万亿个细胞在协同工作,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如果有“我”,那么首先它是一个不可再分的、至少存在于心智中的独立声音,但是按照科学家的看法,这种幻觉早就应该破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的大脑由两个脑半球构成,两边分工也不同,左半脑负责控制右侧身体,右半脑则负责控制左侧身体。左脑在语言和逻辑推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空间信息的处理,则主要靠右脑说了算。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非要说有“我”,那么这个“我”,也是随时于内部分开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项实验:参与者第一次先把手放进14℃的低温水中60秒,第二次又把手放入同样温度的水中90秒,但在第60秒时,水的温度会悄悄提升一点。两组实验结束的7分钟以后,丹尼尔提问:如果再做一次,你是希望浸到水中60秒,还是更长的时间?最终80%以上的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后者更加舒服。
事实是,无论哪一种都不舒服,90秒还把痛苦的时间拉得更长,只不过后面暗中提升的水温给了参与者一点安慰。丹尼尔这个实验很简单,却揭示了一个能动摇自由主义核心的事实: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一种是体验自我,一种是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只担负身体的瞬间感受:无论水温是14℃还是15℃,留给身体的感觉都绝对不美妙;叙事自我则是对事件的总结,凡事倾向于求一个平均值,90秒虽然不愉快,但最后半分钟毕竟好受了一些,而这份感觉也会冲淡之前的不满。于是,叙事自我就传递给大脑一个权衡过的答案——这也是那些单纯相信自由意志的人不会想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