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这张围屋图片时,总是能唤醒少年时的一些回忆,遍布在赣南特别是靠近粤北地区三南地区及寻安会几个县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方形围屋。无一例外都是高墙深院,戒备森严。从明清以来,这些地区动荡不安,因此许多氏族集家族力量,合力建筑围屋,防范盗贼,抵御匪患。
老家也曾经建有方形围屋,可惜外墙已经全部损毁,里面大多数建筑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大约建于明未清初时期。十一世祖在外做官,告老返乡后用积存下来俸禄,建了两处围屋,建立宗祠,让子孙后代有栖身之所,祭祀祖宗之所。
图片中的围屋是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方屋排,方氏虎形围屋,建于一七八六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围屋正面大门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因此得名“虎形围”。围屋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坐西北朝东南,四角为三层碉楼,四周外屋由河石、麻条石、青砖灰砌至顶,一层外窗由麻石条砌成,二楼以上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
“方家围屋设计成一所虎形围屋。围屋的大门是虎嘴,边上加两个圆形窗户,表示虎眼,正立两侧的炮楼是虎爪,围屋的后面只设一座炮楼,是虎的尾巴。整个虎形围建造形成一个虎的整体,而且将围屋背后虎形山的虎头位置。使虎形围与背后的青山也连成一个虎的造型,可谓匠心独具。”
这处围屋曾经走出过一位与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人物相关联的人物,他就是鲁讯《记念刘和珍君》中那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段祺瑞政府前抗议被枪杀的刘和珍的男友方其道。
“方其道,13岁随舅父在信丰读书,后入江西陆军小学堂,继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曾在报社担任记者,后来参军,追随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时的同学吉安人刘峙长达13年,曾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少将军法处长。”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北京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抗议集会和游行示威,被段祺瑞反动政府杀害,遇害时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遇难,方其道痛悼:“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
刘和珍与方其道的爱情故事
与刘和珍订婚后10日,方其道因所写文章激怒军阀当局,缉捕甚急,仅在她家留一字条就走了。1922年冬,方其道返回南昌,见到刘和珍时刘和珍曾让他就在南昌找工作,两人可以朝夕相处。然而,方其道在南昌只待了5天,当刘和珍得知当局又要逮捕他时,立即请人送信叫他去上海,不要向她告别。
刘和珍从女师毕业时,想去北京考大学,但没有钱。这时方其道在闽南军中,方其道非常节俭,半年积蓄到80元,然后从驻地步行90里到漳州,把80元汇到南昌给刘和珍。刘和珍就拿了这80元到北京考大学。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后,方其道每月定期寄给刘和珍生活费。
1925年夏,方其道到北京工作。当时刘和珍被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正在领导学生开展驱除顽固守旧的校长杨荫榆的运动。这时方其道被阻在校外,他担心刘和珍的安全,在女师大门口徘徊。几天后门禁稍松弛,他开始每天入内协助刘和珍办事。两人风雨同舟共患难。1925年11月,长达1年之久的驱杨运动以学生的胜利宣告结束。
1926年,在帝国主义列强发出八国通牒后,刘和珍曾要方其道再入军籍,并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我毕业后,也要到军队来当你的秘书,同尝沙场的滋味。”
1926年3月17日晚,刘和珍打电话要方其道第二天同去开国民大会请愿。3月18日,方其道到天安门稍迟,到执政府门口,远远地看见她站在执政府门口东边最前面。当时方其道觉得今后相见谈话的时间尚多,便没有挤过去,岂知这遥遥一面,竟是最后永诀。
刘和珍牺牲后,她在方其道心里留下的印记一直无法磨灭。刘和珍牺牲时唯一遗留的胞弟刘和理年仅16岁,方其道长期奉养刘和珍的母亲,并供刘和理读书至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抗战期间,南昌危急,此时方其道已从军队辞职迁居赣州,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一度到了要靠变卖他喜爱的收藏品度日的地步,但他仍将刘和珍母亲和弟弟接到赣州家中避难。日军进犯赣州时,又将刘和珍母亲接回定南农村老家,直至抗战胜利后才与刘和理一同返回南昌。方其道后来与他人结婚所生的子女一直叫刘和珍的母亲叫外婆,称刘和理叫舅舅,方其道的子女与刘和理的子女也一直保持来往,亲如一家,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摘自百度人物
鲁讯的一篇悼文让刘和珍这个人物声名远扬,这些文章之外的故事以前受限于资讯却鲜有所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