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电子产品市场已经从广播,电视,转向电脑和手机。根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81. 0%,青少年是其中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虽然是5年前的数据,但是相信现今这个比例只会高不会低。
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占比在不断地攀升,已经挤占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时间,手机沉迷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普遍的声音是弊大于利。在莫梅峰副教授曾发起过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的调查,研究是对北京、吉林、浙江、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9 个省市的大、中、小学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50份,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15 份。其中发现:
1. 耐受性。耐受性是指反复使用手机后对手机的反应性降低。42. 4%的青少年想方设法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却失败;也有57. 1% 的青少年放下手机后还想着手机上的事情。
2. 强迫性。强迫性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即使知道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克制自己使用手机,并且越是克制自己,就越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我们本次调查的学生中,43. 6% 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在使用手机时会不顾手头急需解决的问题,先查看手机信息再说;经常玩手机到深夜而不去睡觉的青少年占到了10. 4%;51. 6% 的青少年表示如果无法使用手机,他们会觉得生活空虚和无聊。
3. 戒断反应。戒断反应是指青少年在中断或停止使用手机后所做出的不适应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本次调查中,39% 的青少年说到玩手机时被打搅会让他们发脾气; 41. 8% 的青少年表示如果不能玩手机他们会感到很烦躁,而一旦可以就不会这样。
此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沉迷主要直接表现在耐受性、强迫性、戒断反应等病症上,而间接表现为交往减少、成绩下降和工作不力等方面。
电子产品确实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不少负面影响,然后真的只有负面影响吗?
何安明副教授曾对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发现,手机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既具有正向影响、也具有负向作用,总体影响偏于正向、积极:
1. 总体而言,拥有手机、使用手机上网比不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更有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会选择自己的目标,能够让他们的虚荣心得以满足,让他们体会到物质带来的享受和快乐。
2. 另外,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成就动机更高,更易追求新颖、变幻、有威望、有地位的生活和工作。
有不少家长过度放纵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甚至把ipad,手机当成了带娃神器;也有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是有害的,完全不让孩子对其接触。其实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犹不及。
对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还是需要家长适当地积极引导,有意让孩子探索不同软件的功能,弹性地控制时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