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谋略著作里满是鲜血与泪水写成的智慧,不可不读。因为身处五浊恶世,生于大争之时,光有仁爱、慈悲与善良是不够的,仁智勇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离开智和勇,仁无法实现,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离开仁和智,勇只会加重鲁莽和罪恶。离开仁和勇,智只会变成一种奸猾与投机。
2、古典谋略的经典著作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历史著作,代表作有《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第二类是所谓的“谋略十一经”,包括:张居正的《谋略残卷》、傅昭的《处世悬镜》、李义府的《度心术》、晏殊的《解厄学》、冯道的《荣枯鉴》、薛居正的《势胜学》、杜预的《守弱学》、许劭的《予学》、文中子的《止学》、杨慎的《韬晦术》、冯道的《仕赢学》。第三类是古典兵家著作,主要是指《武经七书》,具体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十六计》、《六韬》》、《司马法》、《三略》和《尉缭子》。古典兵家著作理论水平较高,但运用于非军事领域有诸多局限之处。而历史著作和“谋略十一经”的抽象思维水平不够高,大多属于散漫的经验主义论述,因此谋略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创新,事理谋略学正是这样一种尝试,事理谋略学试图建立起一门其研究范围涵盖统摄治病、治身、治家、治国、治军、治敌、治天下等七大方面的学问,阐述其最通用和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以实现让后人“深谙成事之道理,精通谋划之策略”的追求。
3、事理谋略学是研究做事谋略的学问,它是建立在现代事理学框架基础上,吸纳了古典谋略智慧内容,用于阐明做事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简单地说:事理谋略学=现代事理学+古典谋略学。而现代事理学的研究是建立战略管理、一般系统方法论、广义置换论和问题解决策略、对策论和已有的事理学研究成果基础上。
4、事理谋略学认为,谋略的目的是为参与博弈竞合的主体系统的目的服务,主体系统的基本目的是(制)胜(获)利。从最终结果来看,主体系统可能的状态有四种:胜且利、不胜而利、胜而不利、不胜不利。
5、事理谋略学认为,强者胜、弱者负,是一切胜负的根本原理。强弱是指参与博弈竞合的主体事理系统的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势能强弱。
6、事理谋略学认为,创造价值的力量大于破坏价值的力量(或阻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切利害的根本,这一原理类同于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即创造价值的力量,邪气即阻碍价值创造的力量(破坏价值的力量)。
7、事理谋略学认为,一切谋略方案要围绕强大自己、弱化对手来构思,化敌为友包含在强己弱敌之内。
8、事理谋略学认为,某一主体其事理系统的势能等于其事理五环节活动的势能之乘积。事理系统的五环节是指:战略意图、形势认知、方案构想、选择决断、系统执行。
9、事理谋略学认为,穷则变,变则通。变通、变异是谋略方案创新的核心法则。根据系统异化模型(曾军庆,2010),变异、创新可以从谋划目的、方案评价标准、谋划者、谋划方法、前提条件、方案内容结构六个维度进行,利用启发对象系统,围绕变异创新任务来进行。
(曾军庆,20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