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真的生巧吗?
一、理论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快乐教育。信奉快乐教育的爸爸妈妈认为,得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能“训练”孩子,要顺其自然。但是,不管孩子想掌握什么能力,练习都是必要的,不管孩子的天赋有多高。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是后天刻苦练习塑造出来的。
脑科学原理认为,没有充分的练习,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因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能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比如,你现在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扣衣服扣子,一边还想着今天的工作计划,两岁的孩子就做不到。他刚刚通过近一年的练习,学会了稳稳地走路,还没学会扣扣子,这也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
二、避免两个误区
1.一万小时定律
具体是讲,只要练习一万小时,无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实际上,一万小时定律存在两个大的问题:
1)在不同领域,学会一门技能的练习时间并不相同。比如,要想成为记忆类专家可能需要几百小时,想成为优秀的专业演员,往往需要3500小时以上,而音乐学院优秀的小提琴学生,在20岁之前已经练习了10000小时。
2)一万小时定律完全忽视了天赋的作用。实际上,成功与练习的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成功并不完全是靠时间堆出来的。
2.熟能生巧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从新手到专家的确需要大量练习,但重点是,不能靠堆积训练时间的一模一样的重复练习。一个人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练习,即刻意练习,才会进步。
什么是“舒适区”?如果让一个学琴半年的孩子去弹C大调的1、2、3三个音,他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这个就在他的舒适区里。
什么是“学习区”?如果让这个孩子弹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孩子不太可能完成,他只会感到困难,这是所谓的“恐慌区”,也就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孩子现在的能力。而学习区,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比孩子当时的水平高一点,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努努力、踮踮脚尖又能够着。
三、刻意练习的三个步骤
1.帮孩子拆解任务,分成小目标来练习
人脑有一个特点,它同时操控的信息量有限,你把复杂的任务切成块,反复练习练到自动化,就容易把复杂信息储存住。比如,一首很难的钢琴曲,你可以帮助他把这首复杂的钢琴曲拆成更小的任务,让任务落到孩子的学习区。可以先练左手,再练右手,分别熟悉之后再合手,一直练到能不假思索地动手指弹完这句。
2.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时间长度
成功跟练习时间不完全成正比。另外,如果总的练习时间一定的话,把练习分散开来,分成多次练习,效果更好。还是一首曲子,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最能加深记忆。
3.给孩子及时反馈
大脑的学习机制是这样的:先做出一定的行为,然后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比如,孩子做完作业,老师会判分,还会讲题,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了。
反馈要记住两点:一个是要及时;另一个是具体。如果你只会骂“你怎么这么笨”,孩子永远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只会夸“孩子你弹得真好”,孩子也不知道哪些优点应该保持。
内容源自:得到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更多育儿研讨与学习内容可扫码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