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超级超级堕落,看了几天的匪我思存——为了凑微信读书时长换书币来着。不过看多了觉得这种不动脑子的阅读真是有损智商,忏悔忏悔。。。
今天痛定思痛,重新读人类简史。看到宗教这一部分,有一段描写我非常心有戚戚焉,做个笔记:
马后炮的谬误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较宽、比较平坦,路标比较明确,所以也是比较可能的选择。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
像是在公元4世纪初,古罗马帝国可以用各种方式解决宗教问题,也可以坚持传统、维持多元多神论的情形。但古罗马当时的皇帝君士坦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间无止境的宗教纷扰,似乎是觉得如果能有单一宗教、明确的教义,就能协助他统一各种族。而且,当时可能成为国教的选项众多,像是摩尼教、密特拉教(Mithraism)、崇拜赛贝尔或伊西斯的教派、祆教、犹太教,甚至佛教,都有可能。为什么他最后选了耶稣?是他在哪方面被基督教神学打动?或是基督教有哪方面的教义让他觉得便于利用?是他真的受到什么宗教感召,还是有哪个大臣认为基督教正在迅速扩张,不如赶快搭上顺风车?历史学家虽然可以推测,但无法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他们可以描述基督教“如何”拿下了古罗马帝国,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何”能达成这项创举。
而“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确实,有些学者会针对像是“基督教兴起”这种事件,提出一些斩钉截铁的解释,把人类历史简化成各种生物、生态或经济力量的运作。他们认为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地中海地区在地理、基因或经济方面有些特殊之处,必然促成了一神论宗教兴起。但大多数的史学家对于这种斩钉截铁的理论还是抱持着怀疑。这正是历史成为学科的特点之一: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但如果对某个时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结果影响,只看到那些最后成真的可能性。于是,他们就用后见之明来解释着为什么现在的结果无法避免。必须要真正更深入了解这些时期,才能真正看到那些最后并未发生的可能结果。
看到这段我想起中国从汉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呢?官方说法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这种说法岂不也是历史的马后炮视角?
开个脑洞,如果当时的统治者选择了另一种学说作为官方思想,那么今天的东亚文化圈又会发展成什么状态呢?如果选择儒家是统治者为了保证思想统一的必然,那么这中间又有多少偶然因素呢?比如说,恰好汉武帝的某个亲信幕僚跟董仲舒私交很好?要知道当时朝廷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法家信徒。即使儒学成了官方思想,实际在统治阶层占上风的依然是法家学说,外儒内法才是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不过,当时的思想斗争过程到底如何,今天的人是无法从有限的史料中得到具体的真相了。但偶尔开开脑洞还是很有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