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参加读书训练营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一个点:要想让别人读自己的作品,认同自己的观点,首先是要让别人觉得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有关。然后,在文章之中,伴随着观点的输出,一定要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或是可以复制的案例呈现。
简单来说,就是标题:与我有关,于我有用。当然,这个“我”,指的是读者主体。
对此,我一直深以为然,所以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很清晰知道每一篇文章是带着什么目的出发的。在最初开始日更的时候,我总是在写完后反省一下,把内容修改成可以面向读者的状态。但久而久之,发现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轻松。特别是,当文章已经超过千字后,在改写的同时,还得留意不要太复杂,太啰嗦。
好吧,尽管啰嗦这个问题,我一直带到今天,也没有得到特别明显的改善。
而我自己还每天都和别人说:写长容易,写短难。还说:好的产品最重要是做减法,作品也一样。
结果自己的文章,总是越改越长。最近加入007之后,为了让自己的人设风格统一,甚至有越改越长的趋势。
这就好像某位我很喜欢的Up主说的:每天都在重复某个道理的人,往往也是没怎么践行这个道理的人。
每个人都会说“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但似乎大部分人都在持续speak words而不action。于是听到这些话的人也烦了,“别说教,难受”——当然,问题并不是出在被说教的人身上。毕竟,只要有人身体力行,必然会有很多人敬佩,支持,学习。然而,如果是一个做不到的人,说再多的话,跟我有啥关系?而一个做得到的人所坚持的每一个“跬步”,都于我有用。
只有躬身入局的人,才配说这样那样的“大话”;而他们嘴里说出来的大道理、小故事,才能真正会被人视为一种客观事实,才能引发他人的思考。
也就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其根源也是在于有关、有用。雄辩是别人的技能,事实才是无法通过输赢来扭转的。就像很多人不喜欢某某作品就各种喷,看到别人夸的还要连带攻击起来。但不管是谁争赢了,作品原本是怎样,最终还是怎样。
尼采可能是其中一个深谙此道的人。管他周围的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就是要高逼格,就是坚信自己的超前。反正别人无论怎么指责谩骂或是无视,他就是他,他就是那个超人——而其他人?与我无关,于我也无用。
所以,要么,我不面向读者,该发散发散,写到哪儿就停哪儿,反正不是为了读者看,所以他们的一切与我无关,于我无用。
但如果我是想通过这个变现,甚至达成更多的愿望,那么,一切能促进我成长的事情都与我有关,于我有用。
也因此,我就应该写出对我的读者“有关,有用”的文章。
平等互利,合作双赢,成人达己,也许也莫过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