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如此充满诗意的天气,读充满诗意的郑英老师的书,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种惬意胜于一切。今天细细读了三个部分,分别是:
一、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当你怀揣着美好、用充满善意的目光去观察这个世界时,你看到的一切也将是美的。美的教室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如森林一般有高大的乔木,有低矮的灌木,也有各种各样的藤蔓和花草,每一种植物都努力向上生长,也尽情绽放自己。教师作为孩子每天待的时间最多的一个场所,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间充满诗意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干净整洁的教室,包括教室里的一花一草、角角落落,都是有之质有趣。郑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装点教室,要求既要形式上的赏心悦目,更要质地上的晶莹剔透。并在班级设置了“星光灿烂”的项目,确定了尽责、劳动、服务、两操、进步等20项“星星”,每月一评,隆重的贴上获奖者的照片,并为其量身定制颁奖词,使之成为班级里的月度精神史诗。教室走廊外墙开辟“班级乐章”,内容每周一换,既是知识的超市,更是班级成员的个人展示区。把班级原本放卫生工具的普通角落,装点成一个叫“悠斋”的迷你咖啡屋。当孩子们在自己亲手装点的教室里读书写字的时候,该有怎样的一种精神唤醒啊?
二、规则,更应是一份成长的契约。不同的规则催生出不同的道德行为,并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规则的力量。西奥多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这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之后难以有法律意识,容易长成了一个社会败类。一个集体的良性发展必定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之上,而有序仰仗规则,离开了合理的规则班,集体建设将无从谈起。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在开学之初为孩子介绍自己本班的规则——下马威,结果一下子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看是将孩子禁锢在规则之内,实则让孩子拉在了规则之外。正郑英老师每次接班之时,都会着手设以“追梦美好”为主体的系列班会课,其核心是思考和讨论两类问题,1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2讨论我们需要哪些规则?为什么需要这些规则?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规则?通过对一条条具体公约的制定,学生清晰而深切的感知到规则,不是取悦于他人的外部规矩而是反映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三、困难是成长的最好教科书。
郑老师讲述了自己与一个叫伟伟的孩子的“斗争史”,该同学常常挑衅老师,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学校无可奈何,把他调到了优秀的郑老师班级,一下子给原本班级工作游刃有余的郑老师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郑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招安收买——给伟伟同学授予纪律干事职务;动员转学——家访试图说服其父母让她其转学;买早饭——每天按照伟伟的口味和喜好为其买早饭;无形隔离——担心卫卫与原来的那些虎朋狗友在一起惹出更大麻烦,有意让他减少与原班同学的来往……结果不是闹得两败俱伤,就是炸成一窝粥,还唠落的郑老师差点挨打。结果郑老师反思:施舍岗位是愚蠢的举动,诚者才能自成,问题学生才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认识到学生的顺利反复是教育的常态,结果在郑老师爱的召唤和感悟下,原本坯子一样的伟伟成为了一名有名的厨师,每年教师节还到校看望郑老师。
其实,教育路上遭遇困难是必然的事,犹如是弄庄稼的农人,也必然会遭遇旱季。对此,我们要树立的认识是:越是经历过旱季,瓜果就越甜,所以就越不能放弃。
每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平凡,都可能蕴藏着潜在的非凡。
每一片“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愁苦,事后都“可待曾追忆”。
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困过后,都可能让人觉得云淡风轻。每一段历程都有专属塔的风景,所以不要错过人生的旱季,历经沧桑,方有光明与开阔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盈的人生,无数个一朝风月的叠加才能最终成就“万古长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