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写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记》对景德镇御窑厂制瓷品种作了集大成的总结,其中各类黄釉彩瓷器有数种之多。如果从烧造原理上对其中的御用黄釉瓷器进行区分,则可分为铁黄釉和锑黄釉两种。
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黄釉的釉色更显娇嫩,宛似鸡油,故又称作“娇黄”、“鸡油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明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更令很多人沦陷,施釉时将釉汁浇在瓷胎上的,称为 “浇黄” 釉;又因它的釉色娇嫩滋润,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 或 “鸡油黄”,胎质细腻,暖暖的蛋黄色,再说都有食欲了。
洪武黄釉瓷未见完整器传世,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和北京地区均曾出土过这一时期的黄釉盘残片。内里施白釉,外壁施黄釉,色泽较深,见有细微开片,近足处一圈积釉呈深黄色,外底无釉,火石红较重。内壁印云龙纹,内底刻三朵云纹排成“品”字状,装饰风格同洪武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盘一致。一线拍卖行可询: 壹捌九 肆久捌贰 五贰五壹;朱经理。
永宣时期的黄釉器以盘类居多,内外均施黄釉,外底施白釉。此时制作工艺较之前朝有所改进,不再直接施釉于涩胎上,而是先挂一层甜白釉,烧成后再覆盖黄釉,釉面往往显得浅薄,色泽淡雅,橘皮纹现象较为明显。除盘类外,景德镇珠山还见有宣德黄釉梨形小壶出土。
成化黄釉盘碗较之永宣又有了显著进步,造型规整,釉面匀净肥润,色泽有深浅之分,为其后弘治黄釉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粉彩黄釉描金福凤纹兽衔环辅耳赏瓶
正所谓盛极而衰,正德黄釉虽承继了前朝遗韵,却怎么也烧不出弘治时期的味道和感觉,其黄色较之弘治器略深,有干老之嫌。嘉靖黄釉釉色更深,娇嫩之感已逊许多,鲜有质量上乘的佳作。隆万两朝黄釉器釉色浓郁,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工艺水平明显难逮成弘时期。明末二十多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御器厂辍烧停工,黄釉瓷器再无只片存世。
清朝定鼎北京后,迅速恢复御窑厂,重启窑火,顺治时已有黄釉器生产,釉色偏深,与晚明时期相仿。康雍乾三代,黄釉瓷器海量烧制,釉面光亮,淡雅匀净,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堪与弘治黄釉相媲美。嘉庆以降,黄釉器质量渐趋低劣。
明 黄釉暗刻龙纹贲巴壶
黄釉瓷分为分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呈现黄色,到清代时在烧制的黄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较明代亮且白,无明代的娇嫩之感。
(明弘治款黄釉盘)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乐黄釉色淡,釉面薄,无肥润感,目前只见过出土之物,未曾见有传世品。宣德黄釉瓷也多以出土器为多,器型多以碗、盘、高足杯为主。宣德黄釉瓷施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素面无纹饰。与此时期的宣德瓷器一样,黄釉上多出现桔皮纹。一线拍卖行可询: 壹捌九 肆久捌贰 五贰五壹;朱经理。
明黄釉青花花果纹盘
因在施釉时将釉汁浇在瓷胎上的,称为 “浇黄” 釉;又因它的釉色娇嫩滋润,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 或 “鸡油黄”,胎质细腻,暖暖的蛋黄色。
明弘治瓶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黄釉瓷器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大多数的黄釉器都是“浇黄”,所谓“浇黄”,是指采用“浇釉”的方式来施釉,然后再经低温焙烧而成。“柠檬黄”则到清代雍正时才创烧出来。
在黄釉瓷器收藏上,应该选择名窑名品。比如弘治黄釉、雍正柠檬黄都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从年代上看,明代永乐款、宣德款或成化款,清代顺治款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从工艺上看,刻工精美或带有某种寓意的作品比较有价值。另外,有官款、来源清晰的御用黄釉瓷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