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可谓是瓷中帝王了,
黄色在古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龙袍、圣旨、黄马褂等等都是黄色的,
黄釉瓷更是只有皇宫内才可使用,象征着天子,象征着权威。

明 黄釉暗刻龙纹贲巴壶
1、黄釉瓷为何称瓷中帝王
黄釉瓷在明清两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
它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只可为皇家所用。
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上、皇太后、皇后的用具,
其他人绝对不可僭越,而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
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以下则不可以用黄釉器。
清代则规定,里外黄釉龙纹为皇帝所用。
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外黄内白器,
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
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答应则用各杂色瓷器,皇子、福晋用各色瓷器。

明嘉靖 娇黄釉金钟杯
2、黄釉瓷是怎么烧制的
黄釉瓷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呈现黄色,
黄釉的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然后再烧制,另一种是在已烧制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
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
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
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色较深。

明成化 黄釉龙纹绶带葫芦瓶
3、黄釉瓷的发展历史
黄釉瓷最早是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的寿州窑,
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密县西关窑、郊县窑,陕西的黄堡窑,
山西的浑源窑,河北的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
明晚期时,黄釉瓷还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
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
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
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
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成为了黄釉瓷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

明弘历 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盘
4、黄釉瓷有多少种不同的黄色
黄釉瓷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
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有娇黄、鹅黄、麦芽黄、蜜蜡黄、鸡油黄、蛋黄、粉黄、柠檬黄等不同色泽。
其中,蛋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
色如鸡蛋,色淡而薄,滋润且无细小开片。
雍正时,蛋黄釉为浅淡且含有粉质的乳浊色。
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呈色鲜嫩。

蛋黄釉盘
皇天后土,率皆为黄,
黄釉瓷以其尊贵的气质彰显着艺术的魅力,
其丰实的文化内涵,着实令人心生敬慕,回味无穷。
下一期我们将要介绍后宫瓷器传:瓷中太监——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