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花费很大精力,让孩子体验了“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结果过几天问小朋友“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是风婆婆吹来的”。听到这里,觉得小朋友太可爱了,我现在面对的大孩子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请不要忘记他们也曾天真烂漫过。
听说小学老师嫌幼儿园老师教的多,初中老师嫌小学老师教的多。张教授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正面回应,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先有的学习经验对于儿童的科学学习至关重要。
幼儿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大部分孩子在6岁才会有证据意识,对问题的解释是讲究自己所看到的证据的。所以幼儿时期,孩子也会去玩影子,但真正解释影子的形成,是小学生的事,并且,小学生还需要通过经验去解释。
对于中高段的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时候,要学习区分结果和结论,培养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反思我的高段学生,最近在家进行紫甘蓝的小实验,一部分孩子很喜欢,自己顶着危险去菜市场买实验材料,做一下午的实验。
孩子们参与家庭小实验,有点不小心贴错标签,老师会提醒他,重新实验,再去验证,有的同学自己主动尝试酸与碱的混合,发现冒气泡的现象,有的同学,用不同浓度的紫甘蓝去做指示剂。虽然一部分孩子没有把自己的问题书面表达出来,但他们就没有思考吗?答案显然不是,老师愿意给做实验,有探究科学兴趣的孩子鼓掌,因为他们自己走近了可以思考的空间。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适应于所有的知识,“动了手不一定思考,灌输式也不一定没有思考”。先让孩子参与进来,先玩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