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尝试过写作变现,但大多数人都没能成功。
我的情况
我是一个程序员,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分享知识,获得一份睡后收入。
然而现实很残酷,这么多年来只变现过200多块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前些年所写的内容确实门槛太低,没有太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懂得营销。
总结发现,无论内容“好坏”,总有一批人能在不同的平台赚到钱。有人在csdn上做内容农场,有人每天把简书当朋友圈,有人在知乎上写连载小说,有人在头条上做伪原创跟热点。
我尝试过跟热点写实事,也花大力气写过非常深入的技术文章,然而访问量依然不够理想,越深入的东西受众只会越少,流量自然就会更少。
所以,靠写作赚钱背后一定有一套运作逻辑。
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必须要有多个账号
没条件的话至少2个,可以自己多个账号之间相互水军,在必要的时候带流量能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做伪原创,一个账号赚10块钱/天,10个账号就能挣100块钱/天。
内容要聚焦到某个细分领域
细分领域虽然小,但竞争也会更少,自己去深入研究一下的话往往容易总结出规律,而且像头条这种平台后台会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给创作者打上标签,我猜每个创作都在每个标签下都会有一个排名,排名靠前的自然获得流量更多,所以要尽量聚焦,系统才能更精准推荐。
内容细分领域的可持续性创作点也很关键,规模化、标准化、持续输出才能带来足够收益养活自己。
标题要足够世俗
欲称标题党,UC震惊部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虽然标题党有些胜之不武,但很少有人能抵挡住一个惊人标题的诱惑,而且只是赚钱而已,又没有做什么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标题也不是越震惊越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读者变聪明了,已经能辨识“标题党”类文章,所以标题应在事实的基础上适当修饰。
内容要尽量好
一个好的作品往往需要大量的时候修改编辑,简书上每日一更的创作方式要不得。以前看到小马宋老师写的各种公众号文很不错,经常会有10W+的阅读量,就很好奇为什么人家能下笔成文,心里羡慕。后来才听说他起草一篇800字左右的公众号文也会需要花费3-5个小时,我瞬间明白了《红楼梦》为什么要花10年,明白了我为什么无法写出优秀的内容。
后来潜心学习,不断修改,终于使文章水平有了小幅度提升。
修改过程中往往能发现即时写出的文章有各种主义不通、错别字、逻辑错误等。
自己的文章至少要修改一遍,只写不改未必能得到提高。
排版要好
参与过一次头条上的内容审核,发现只有排版好的内容才会被系统更多地推荐。
所以头条的推荐机制大概是:
人工智能粗筛->背后有无数创作者组成的分布式评审团对文章人工审核打标签->初步推送投放展现->点击率高访问量大的文章进一步推送给更多审核人员打分打标签->打分高的文章进一步扩大推送范围
排版好的内容包括有大标题,小标题,图片,图片注释,字体,段间距等。
互相关注
这是最便宜的一种获取关注的方法,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各平台的用户,某些用户关注了好几千人,就是这样来的,关注别人又不要钱,但关注了别人,多数人出于礼貌也会回关。
关注的时候也要讲技巧,某些平台上的用户并不活跃,所以需要关注活跃的用户,关注后才会获得及时的关注反馈。
选对平台
不同的平台侧重点不一样,根据自身优势应选择合适的平台,多数职业作者都是多平台同步发布内容。
头条偏向于新闻类和大众休闲类,想获得好的流量排版要求很重要,多以图文结合形式为主,如果在头条做高深的技术就很困难;
公众号内容覆盖面很广,任何类型都可以发布,但是目前流量似乎被短视频抢了;
csdn偏技术类,但近几年流量不是很好;
简书的SEO做得不错,所以有很多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内容多以两三百字的纯文本为主,创作者多数是水平不高为了创作而创作的人,当然也有很多在上面做技术分享的人;
github是个代码仓库,前些年在上面写文章还有些流量,近几年我好像都没增长过粉丝,这个平台也没有访问量这个概念,所以不适合做文章推广;
豆瓣都是些文艺青年,说的都是电影、书、音乐和文艺小青年喜欢的东西;
百度文库都是些文档类的东西;
语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没有搜索引擎的流量,只能靠内部分享,这个做知识整理很不错;
知乎是一个科普平台,积累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专业知识,但最近付费连载小说成了重点。
写在最后
想赚钱就是想赚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违法讲道德就好了,专业手法必须使用。
既然看完了,如果觉得有用请点个赞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