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个好习惯,而文学是个好东西,不管是不是读与文学相关的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它,喜欢它,毕竟它是一扇窗户,透过这面窗户外面是一个世界,看到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和无国界的思想,所以我也相信,喜欢阅读的人眼界不会太低,人品不会太糟。
阅读,改变了我。
小时候不爱从不爱看书,天天玩儿。那时住在老街上,已是十多年的光景,老爸每周必看一种叫《故事会》的杂志,出门走过一条街右拐就是一家报刊亭,那家报刊亭有些年头了。
老爸时隔那么几天就揣着一本《故事会》回来了,他背着一个陈旧深色的包,一手卷着那本只有一本小本作业本那么大那么厚的书回家。每天晚上早早地就躺在床上点一盏台灯就看书了,我后来喜欢躺在床上读书也是受了一点老爸的影响,不过那已是很多年之后了。
说不上家里阅读氛围好,只是爸爸有很多陈旧但文字很沉稳的书籍,他很喜欢民俗故事,搬家那年他的故事会厚厚一叠,落了灰的旧书籍、读本满满两大柜子,有一些被老鼠啃得不轻。后来我又替他收藏了不少的随笔,在我现在的书柜里。
我小时候真的没看过几本书,我身边很多隔壁家的孩子从小就是在爹妈的“威逼利诱”下开始大量阅读的,我还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看完了中小学学生必看书目。而我真正开始自在阅读是在初中开始,他们在那时慢慢的不再阅读,觉得无趣。
我爸爸坚持了很多年的夜读,阅读有很多好处,但他也从不强求我一定要去阅读,读什么。只是说:生活就是要开心,觉得什么开心就去做,觉得阅读开心就开始阅读,小孩子贪玩喜欢游戏那就让她玩好了,玩一玩并不会耽误什么。
初一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翻开一本书,开始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拥护的文字。开始学着我老爸,早早的就躲进被子里,打开一盏台灯悠悠的拿起一本书,看着看着便睡着了。那时看书速度极慢,一字一顿的看,到后来,看书速度没上来就已经近视不轻了。
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慢慢的喜欢。拿到一本书总是很开心很满足。更多的时候读书使我放松。
起先是从毕淑敏的优美散文一类读起,后来慢慢的看林清玄先生的禅意人生;看林语堂先生的理性凝练;看王朔这个“痞子文学”鼻祖自带的幽默犀利……看到越来越多的书,也看到书背后越来越多的人。
从莫言的《生死疲劳》读到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刘瑜的“三部曲”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从《苏菲的世界》读到《沉思录》;从《中国历史精神》读到《重说中国近代史》、《菊与刀》
我鼓励阅读,但是并不赞同被逼着去阅读,阅读本应该是很愉快的一件事,不用因为一本你并不喜欢但大多数人觉得有意义的书而被推着读,你大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适合自己的书。你在阅读,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
by:老树画画大一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思政老师,第一节课给我们鼓吹大量的大学阅读的重要性,她在上面说的口若悬河我们在下面自娱自乐。然后第二次再说到阅读的时候要求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在课堂上和大家讲解的奖励平常分,我坐在下面很是木然,我只是觉得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
被动的读书,你根本感受不到这是一种美好,更不要说体会一些艺术性的东西。所以,其实不用因为一本书是经典有多重要的地位就要求去读。
后来在一个读书协会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一个长得挺清秀的妹子上去就直接说《道德经》。
很多人眼前一亮,但我并不欣赏她在这个年龄就开始看这么高深的书,有些书,没到一定的年龄或许根本领悟不到作者的生活和思想。事实上她没有把这本书看得透彻也没有在诠释这本书的内容,三言两语,反而给人很虚的感觉,《道德经》又岂是两三句话就可以随意说完了,后来搞清楚了,同一个政治老师,这是她新近读到的书,没什么可说的,就说说这本书了。
然而,很多人就是因为什么书有名,什么书难嚼,什么书高大上就拿来随意看看,其余的就再无涉猎了,然后在某一个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浅浅的说上一两句虚无的话,
所以,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痛苦,不喜欢可以不读,喜欢自然会有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阅读更加轻松一些更加自在一些,这样就挺好,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定会沉淀出一些东西掏出一些智慧。
愿我,愿你,都能从书中得到一些什么。而好的阅读,就像是清泉不缓不急的流淌,一点一点的浸润心灵。现实中你所触不到的生活,都可以在书中感受一番,这个世界很有趣,我想在书中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