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考上研究生就不停有学弟学妹通过各种途径问我一些考研的问题。问的人多了,有了一点有趣的发现。重点大学的小孩儿问的问题和二本及以下小孩儿问的问题有点差别。一般的小孩儿会问这学校好不好考,怎么准备,需要注意什么,以及会不会有院校歧视。而重点大学的小孩儿会问你,这学校值不值得上,课程设置如何,老师教学质量如何,研究生教学模式怎样。
迥然不同的视角不得不让我思考个中原因,当初我师姐主动向我介绍老师情况的时候,我还赶紧表示这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只在意我考不考的上。是啊,为什么我,我们,不去问一问质量怎样呢?
功利的因素当然占据一部分,我们在意考上好的学校,甚于在意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在好的学校读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你的履历增光添彩,也算粘上了重点的光环,不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好像都更说得出口有了点底气。however,我越发觉得这其实都是表象,在没有解决一些问题之前,这些表象起不到太大的积极作用。
我们把标签贴的太紧,外界嘈杂的环境不停地重复让脆弱的我们不得不相信,别人是明智的,我们是弱智的。我们卑微,我们自轻自贱,因为害怕一些话再从别人口中说出,所以干脆由自己说好了,久而久之,我们看问题的姿态也是卑微的了。我们仰视生活中被人冠以优秀或成功的东西,人,学校,生活,藐视甚至蔑视自己,仿佛优秀和糟糕都是盖棺定论的,是不容置疑的,是亘古不变的。
快速变化的世界让我们抛弃了太多该做的工作,比如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我们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世俗标准的前世今生历史演变,更因为自轻自贱而不敢去做全面且理性的判断。细想一下,一所学校为什么是你梦寐以求,是因为在这里有你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知识?体会不到的文化?还是别的地方不能拥有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要问问自己这些是否能真的如你所愿的实现?
怎么实现?一所学校的光环是由优秀的人赋予的,阴影下更多的是默默无闻。上周一位老师讲她八十年代广院毕业,几十年后同学聚会,一样的学校毕业,有人厅级干部,有人聚会的车票钱也出不起,还是同学帮忙出的。这么大的差别足以见得并不是一个外在项的变化就能决定你的人生的,排除家境等先天不可抗因素,最核心的,还是我们自己,对,就是自己。
除非一个外在项的变化能真的让我们内心积极阳光看得起自己,否则这个外在项基本没什么作用。我们和本科是重点大学的同学差别很大么?很大!大在哪?大在你真的以为我们差别很大,而人家根本不care这个问题。人是可以被涵化的,当你不停地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你真的就没办法积极起来了。
过不了心里这一关,路没法走,未来会有更多的trouble绊着,更多的心理负担扛着,我就是典型代表,哈哈。试想一下这种情况怎么可能走得远;另外就是视角的差别,总是仰视别人让我们永远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也无法理性判断当前情况和今后方向,影响自己做任何事情的判断力和决策,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标签成为了一个诅咒,悬在你我心头,绕不开,只有解决。我的负面情绪甚至都影响到我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到现在我还深深记得,二十年相处的闺蜜听到我过线的消息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我录取前八十岁的爷爷和我的闺蜜每天上中传的官网看消息,录取消息通知之后很多朋友在我朋友圈留言,“她终于可以相信自己一回了”。他们都很相信我,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标签能决定你的人生么?当然不。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应该是独特的,我们会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必把别人的所谓经验之谈作为我们自己人生的标准和方向。否则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尊重自己,尊重每一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美,我们不仅会收获自信,也会在细微之处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我们每个人都是高贵的,试着换一个角度看你熟悉不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原来不过如此,或者,原来生活其实很简单。
独立的欣赏生活,保持我们高贵的判断力,我们,真的能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