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三,学习氛围就比较紧张了,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考上好的高中。当时我们县城里最好的中学就是县一中,后来新办了一所高中,暂且不谈。
按照Y学校往年的成绩,如果能在学校排名前150,就有可能被免费录取,如果是前一百,那就一定能被免费录取。各大中学都是以免费名额的数量来彰显自己的实力,各位家长也是通过这个标准来判断学校的办学成果,同样,谁家的孩子能免费考上县一中,十里八村都会津津乐道。
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代的应试教育,无不突出学习成绩好的重要性。子辈学业优秀,父辈与有荣焉。现代社会的风气逐渐开始朝着笑贫不笑娼发展了,正所谓贫在市井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物质所支配,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我的成绩是如果画成函数图像的话,X轴为年龄,Y轴为成绩。最终就能得到一个反比例函数,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不断下降。初一的时候还能稳进班级前五,年级前一百。到了初二就开始边缘了,能不能进前一百也是五五之数。而到了初三,前一百对我来说也是要碰运气了,但是班级前十还是稳稳的。
初三那年国庆,恰逢建国六十周年。爸爸从三哥那里搬了一台显示器回来,我们又去买了主机,拉了网线,就这样,家里第一次可以上网了。
很奇怪的一点,我不喜欢打游戏。这个不喜欢倒不是说排斥或者就不玩,而是那种只有几分钟的热度。一款游戏,无论是网游还是单机,我只要玩几天就不想玩了,这种性格一直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自己很少会主动去想玩游戏,同样的,我的天赋也是很差,打了三四年的LOL,英雄也不认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的王者荣耀,除了亚瑟,其他的对我来说也是相当陌生。
正是由于这点,父母才会允许在毕业季的时候给我通了网。那个时候,社会上的主流风气对于网络还是比较排斥的,动不动就说哪家孩子沉迷游戏,荒废学业了。在学校偷偷跑出去上网也是常有的事情,哪个学校都有。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父母一辈都是重度的上网用户,天天机不离手。伴随着90后的崛起,话语权的增大,社会思潮就又变了,已经很少听见沉迷网络的新闻了。
没有电脑的时候,是怎么度过课外生活的呢?
当然,我的娱乐项目也是跟着时代发展的。小学的时候,几乎人人一个随身听。当然是打着听英语的旗号买的,不过买了做什么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华语乐坛百花齐放,周杰伦,张韶涵,林俊杰等一众歌手,好歌根本听不完。
花五块钱买一卷磁带,里面会附赠歌曲的歌词,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着音乐,背着歌词。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一本歌词本,我当时也有,里面的歌有QQ爱,猪之歌,水手,七里香......基本上都可以背下来。我的歌词储备也都是那个时候的,后来就很少刻意的记歌词了。
现在随着KTV的普及,更是不需要记歌词了,照着屏幕上面读就是了。同样的,以前还会有明星开演唱会的时候忘词,现在每个场馆都带有提词器,想忘词都难。
到了初一的时候,开始风靡DVD。那个时候出来一种压缩光盘,可以把几十集的电视剧刻到一张光盘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成本,通常十块钱以内就可以买到。但是这种压缩光盘必须使用DVD才能解压,于是,经过我的软磨硬泡,家里终于同意给我买了一台。
从此,家里的抽屉就塞满了光盘。初一每次放假,我都要买几盘回来播放。我记得就有魔幻手机,火影忍者,七龙珠,周星驰合集等等。前几年这些光盘还放在家里,现在已经不知道哪去了。随着光盘消失的是对电视的热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已经很少看电视了。有喜欢的电视剧直接买光盘,没有广告,不用等,一次性看完。后来网络的发达,更是直接摒弃了电视。
初二,由于班主任的启蒙,自己买了一本玄幻小说看,我们称之为大书。我觉得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真的很大,很厚。一般和A4纸差不多大小,一本800页。其二,就像大烟一样,这玩意儿会上瘾的,一看就停不下来。小学的时候流行六道写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谢文东这个名字一度被所有学生传颂。初中那个时候,正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的白金大神也都是那个时候最受欢迎的作家。我看的第一本书为《七界传说》,当时真是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一口气看完了一本!当真是茶饭不思,夜以继日。
有了电脑以后(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