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席卷全国,我也窝在家里40天。说实话,真的快无聊疯了。
朋友圈里的朋友各种秀,秀娃秀厨艺秀手工秀立扫把。我折腾了两回做包子,就一直陷入加面粉、加水的怪圈中,最后做出一盆稀拉拉的面粉水。
做土豆丝饼,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最后成品是土豆泥饼。
做饺子,按着步骤放酵母粉。可发酵半天后,面粉还是像烂棉絮一样,惨不忍睹。
我以为是温度不够,把面粉盆子放进烘干机里烘烤加热。半天后,烂棉絮变成一坨面疙瘩。
在糟蹋完一袋面粉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术业有专攻,面食对于我来说是短板。
我还是去练习写故事吧。在这40天里,我写的17篇故事全部上稿,收入一万五千块,另外还写了16篇随笔。
在很多人陷入失业恐慌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还有一门码字的技能,让我在家里就把钱赚了,可算把我的面粉损失弥补回来了。
关于写故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01
故事是写给读者看的,不要自嗨
我每次写故事前,都会先确定一下故事的主要基调,到底是要以情动人,触动人心;还是以奇葩事件调动读者的情绪。设定好主基调,故事人设就不会跑偏。
疫情期间,我写了两篇纪实类疫情故事,都上了大号。在这次疫情中,基层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是两大主力,我的两篇稿子,就是以这两种职业展开的。
我着重描写在疫情中,医生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细节、工作中遇到的奇葩事件、暖心事件,主人公是如何应对的。这一点,能引起疫情中两大主力军的共鸣。
此外,我还写了卖红薯的大妈、卖鸭子的大叔,从这些人的身上,折射出底层劳动人民在这场疫情中举步维艰,受到的冲击最大。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写故事前最好先搞清楚,故事是写给谁看的,面对的读者群是哪些人?自己的故事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有没有触动人心的点?
如果没有,这篇故事大概率会陷入自嗨模式,很难投稿成功。
02
提高专注度
我从2018年7月加入汤小小写作班,刚开始是写观点文的,但总是腿短追不上热点。直到后来写故事,我才感觉特别有趣,写起来很开心。
但是写故事一段时间后,我又作死去折腾观点文。虽然上稿了几次,但总感觉心力交瘁。
有一段时间大家争先恐后地做公号,我也心动过,因为自觉时间不允许才作罢。头条和百家号火起来时,我也赶紧注册了。可我发现折腾一通,除了感觉头发又掉了几撮,毫无进展。
最让我伤心的是,写观点文的我似乎是一根墙头草,风往哪吹我就往哪浪,经常写着写着就自相矛盾,打自己的脸。
我不禁问自己,到底为什么非得跟观点文过不去?有写作大神横扫观点、故事、育儿各个领域,人家哪样拎出来都能傲视群雄,我哪来的勇气也这么折腾?
我考虑了一段时间,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既不专又不精的情况下,最好找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向去努力。
从那之后,我便只写故事。每天起床先把几个大号的故事扫一遍,文章布局、语言、金句、中心主题,全都要研究清楚。
好的故事就收藏起来,分类归档,留着反复揣摩。
提高专注度的效果是显著的,我的故事频频上大号。不但爬上了我一直心仪的号,还得到号主的夸赞:文笔好,真情实感。
天女散花、处处留情,极有可能一事无成。提高专注度,更容易滴水穿石。
03
不要贱卖稿子
码字的人被拒稿是常事,我也经常被拒稿。
过年时我写了一篇故事自己认为题材不错的稿子,但遭到了好几个号的拒稿,理由是太平淡。
我本来想着随便卖掉算了,但我还是不舍得。虽然整篇故事波动不大,没有太多悬念和转折,但我始终觉得故事核不错,值得挖掘。
既然比高潮迭起比不过,那就比接地气。
我保留了故事核,大篇幅删了一些细枝末节,仔细把文章中生硬的转折做了润色,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挖掘冲突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这篇文章前后改了七遍,上了一个千元大号。
我始终觉得,只要愿意改,再废的稿子都能起死回生,为自己赚回钞票。
改稿的过程也是修正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哪个作者没有被拒稿和改稿折磨过呢?折磨多几次,也就习惯了。
04
有的放矢,针对性写稿
经常有人问我,写了一篇稿子,不知道该投哪个号?
记得提高班女贞老师说过,要看着平台这口锅造锅盖,不要造好锅盖,拎着这个盖子到处找平台。
话糙理不糙。
想要提高中稿率,就要搞清楚自己想给哪家平台投稿,研究平台的风格调性,针对性写稿去投。而不是自己嗨完了,再问谁要吗?
如果没投中,再找一个心仪的平台,根据平台的风格修改。尽量找几家跟自己文风契合的平台,合作多几次,比较容易摸准平台的需求。
05
坚持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疫情期间,我看了八本书,刷了一部电视剧。
我在刷剧过程中,一旦有灵感触动,马上就记录下来。靠着这部剧乍然激发的灵感,我写了三篇故事,赚了2400元。
每一本书,只要认真沉入去看,基本都能有所收获。之前提高班老师钱美静大神推荐了一本书《这些人,那些事》,我看了之后,有感而发,把我记忆中感动过我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投中了一个千元大号。
有一段时间,我一天写一篇故事,一个月写了三十篇,上稿三十篇。但是过后,我被自己腻歪坏了,巨大的空虚感淹没了我。
这种追求数量、不看质量的码字方式,极大地消耗写作热情,容易掏空自己。而且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在写?我感觉不到开心。
我停了一个多月,才终于调整好自己。如今我放慢脚步,只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写不出来时就去看书。
一天写一篇故事,和三天磨一篇故事,质量不可比拟。慢工才能出细活,多打磨才能出精品。
输出倒逼输入,输入促进输出,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写得更好。
写故事未必能让每个人发家致富,但只要用心,混个温饱是没问题的。能让一个人在面对生活挫折时,多一份进可攻、退可守的资本。
作者介绍:鱼翘,汤小小基础班,故事班,点评提高班学员。
汤小小说:我整理了80份豆瓣评分最高的书单,斯信 书单 来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