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38562/2311411915639d04.jpg)
有位家长朋友这样问我:
“对别人有期待就会有要求和控制,背后是对自己的不认同。曾老师,这句话我不明白,就拿我来说 ,我总是好要求、控制孩子 ,我潜意识就是对自己的不认同吗 ?”
“我感觉我的原生家庭对我应该是忽视的,家里姊妹多是我最小,我说的话谁也拿着不当回事儿(就算是说了白说,我感觉孩子小时候,我就拿她的话不当回事) 经常被训斥,自我感觉没价值…我感觉现在孩子的感觉应该就是这样。”
“是不是我自己没价值感,反过来怕孩子象我这样,反而孩子就成这样了?我感觉好象孩子现在就是我小时候的模式。我一直就好说:我和她爸爸都怎么怎么不好,希望孩子别跟我俩样…”
“一直没深入细想过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对自我的不认可(总是想改变孩子),得放下这个执着心,让孩子顺其自然就好。仔细想想也就想通了,控制、要求孩子的背后,就是潜意识里否定自己…”
“这是昨天晚上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老是理解不了,现在应该是通了。但是放下我执真的好难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38562/a6e3f2c8458ff24e.jpeg)
真正的修行就是觉察当下的起心动念,就是修炼一颗觉知的心。佛教中讲,上等根基既能觉察,又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中等根基能觉察,但不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下等根基既不能觉察,也不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完全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
我们读书,静坐都是为了修起心动念的觉察力。当我们清楚当下我们在做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还能主宰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就是一个有觉知的人,不容易迷失自我,也容易和周围的人和事物取得感应。
这位妈妈通过两个多月的读书静坐,已经有了清晰的觉察力,对自己的生活,孩子,家庭有了不同寻常的感觉。而且通过自我觉察来换位思考自己的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来自共同父母的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生活,接受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孩子的人生也会不同。原生家庭确实会给人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但当你意识到这样的影响时,就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原生家庭环境,这就是自我探索和改变的魅力,你会发现那层被模糊遮挡的本真再现了。
当我们对自己不认可不接纳,我们就会期待甚至要求孩子不能和我们一样,孩子被赋予了不合理的期待,毕竟我们的基因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父母如此不一致的表达,会给孩子产生分裂的想法,孩子分辨不出怎样做才是对的。
改变的前提是你已经觉察到哪里出了问题,当你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时,就已经走在了改变的道路上,持续练习觉察,改变会自然而然的发生。《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你不刻意放下什么,坦然面对一切,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心只是一个通道,不执着不挂碍,就是空的状态,真空生秒有,一切由心造。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38562/c0cb8bbc5cc4cec0.jpg)
关于作者:
生命是一趟旅程,我们相互照亮。我是花开幸福主理人,疗愈系心灵成长博主,身心灵整合发展践行者。发心支持10000个人的心灵成长,我们一起向善、向内、向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