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五 痴绝个性
《辞源》解释“痴绝”是“痴呆绝顶,常指有才智的人在某一方面的疏略”。这是形容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某方面失之呆板、迂腐。
但说到绝顶,容易想到的不是痴呆绝顶,而是聪明绝顶的人。他们一意用心求索,所疏略的人情世故引人发笑,看起来像不可救药的痴呆。
传说书圣练字最勤奋,夜里睡前频频抬手比划,天长日久把被单都磨破了。五代诗人徐铉说“向空咄咄烦书字”(《病题二首》),大概就是这个姿势。
古代笔记提到米芾,会说他“痴绝”、士大夫称他“米颠”,甚至“滑稽玩世”。但无论善意与否,其言下之意都是那个风神萧散的米元章,“天下第一等人”(苏东坡戏语),他的“痴呆”伴随的是对艺术的杰出领悟和绝世才华。
1、北宋《侯鲭(在这里音蒸,指鱼肉相烩)录》载,苏东坡曾在扬州摆宴,包括米元章在内有十多位名士在坐。酒喝到一半,这位老兄忽然站起来说,“有件事得和先生说一下。人家讲我米芾‘颠’,今天大家都在,想请您定个调!”
东坡说:“吾从众。”一席皆笑。
这个片段好像看到那个熟悉的米芾,迂腐、痴颠。但对一个潜心探索学问的人而言,世道人心并不在他的考虑范畴。他更适应直来直去的交往,遇事从来真诚以待。
他在艺术上灵动无比,但官场似乎缺少天分。水利、练兵小有成绩,这有尺牍为线索,但他没能在仕途上趋利避害,更加圆滑一些,做到所谓“与世俯仰”。
这篇“吾从众”的文字来自赵令畤。他是宋代宗室,又是被“元祐党籍”牵连的人,与苏轼命运与共。从笔记两篇行文看,他对米芾似有腹诽。
2、米元章的痴绝也和他的诗思与诙谐一样,源于他的自信,自信来自成就。
徽宗崇宁年间,在他的天命之年连任书学博士和书画学博士。换句话说,在史上最杰出的书画**殿前做个书画高参,后世得到从宋高宗到董其昌和清人的一再推崇。他的书作精致而独特,帖本规模也足够形成体系,说他是“书中后圣”都不为过。
米芾的书法成就从他与苏轼的几个交集可以窥豹一斑。
清翁方纲的《米海岳年谱》里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米芾陪同从岭外回归的苏轼游仪征金山。有人请东坡题名,他说:“有元章在!”米元章回“我是苏学士的学生,我可不敢。”
这时东坡拍拍他脊背说:“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慢慢说了句:“苏端明真知我者也。”
这一年苏东坡仙游,51岁的米芾得到苏轼生前的绝对认可。
3、东坡逝后,米芾作挽诗五首。《宝晋英光集》里把诗句和自注的眉批都收进去了,第四首信息量很大。
平生出处不同尘,陌路相知太息频。
力疾来辞如永诀,古书跋赞许犹新。
荆州既失三遗老,碧落新添几侍宸。
若诵子虚真异世,酒佣尸佞是何人。
(这一首颔联不是联句,全诗只有第三联对仗,属于律诗的变体——“蜂腰”。)
第三句有注:先生与我在真州(仪征)陋室道别时说,“要不来,我还担心真州当地人说‘放着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别而去啊’”!
苏轼半带调侃,但“第一等人”这样性情的称谓,相信东坡也不会对第二个人说。米芾心心不停的这一句,正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最最入心的话。
东坡于1101年从海南回归,给米元章的信上说,“岭外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但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
这封信里的文字可以作“天下第一等人”的注脚。
米诗第六句也有注释,米芾说东坡公曾给他留简,有诗云“相知三十年,恨知公不尽”。
据毛晋《海岳志林》记录,这是苏轼得到米芾的《宝月庵赋》,听“琅然一诵”,于是有了句喟叹“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
元章回复说:“更有知不尽处。修杨、许之业,为帝宸碧落之游,异时相见乃知也。”米芾晚年学道修禅,都是有关今生后世的学问,学有所成,正是他的得意处。
得意则落落大方禀告之,这就是富于文化优越感的直率元章。
4、米芾有一幅轶失的法帖,被《志林》收录起来。心高气傲,才思飞扬,书帖背后那个孤标傲世又诙谐荒诞的样子实在可爱。
法帖是他写给当时在枢密院(西府)做官的蒋颖叔的一封信。蒋颖叔和苏轼是同榜进士,自然对苏东坡和门生黄庭坚了如指掌。
“荐之曰:襄阳米芾,在苏轼、黄庭坚之间。自负其才,不入党与。今老矣,困于资格,不幸且死。不得润色帝业,黼黻(音辅扶,指辅佐)皇度。臣其实惜之。
愿明天子去常格料理之。先生以为何如?芾皇恐。”
米芾这封自荐信,写得气韵轩昂,寄望君主不拘一格取士;痛快淋漓,甚至有点像绝望的怒吼。但一个“体制内”的人,用这样“出格”的口吻讨官,或者是调侃,都让人忍俊不止。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