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诞生
戏剧于中国观众而言应该是“舶来品”,但也不完全陌生。中国没有戏剧的时候,有戏曲。现如今西方人也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比较——毕竟两个人做了一样的行当。Drama译为戏剧,京剧是Beijing Opera——很明显,在外国人心里他们的戏剧没有与中国传统戏剧合流。
中国戏剧的衍生不得不说一下文学社团。跟出版物一样,这是号召文学爱好者的方式。那时候没有网络和手机,聚在一起纯聊天也显得尴尬,表演一段事先排练好的的节目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可但是这种事情也得有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啊,没错,有的!有人把春柳社的《黑人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得出开端。但是春柳社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社团,不过成员大都是留日青年。这部分人受日本新剧启发,而任天知和他的进化团则受益于日本新派剧的影响。当时南开大学的新剧很是红火,据说周恩来也是学校剧团的成员。而如今我也曾听闻该校毕业的一位朋友讲他本科期间也在学校排演过话剧。
当然,看剧还要去大上海。这前后有叫“爱美剧”(来源于英文单词Amateur的音译)的,有叫家庭剧的,当然“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提出以后,包括延安话剧时期,戏剧的政治目的就显而易见了。
《色戒》中几位主角学生是在排演话剧的时候有了一番构想和作为,可见话剧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娱乐,甚至有自由的灵魂。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暗黑童话,里面的坏人这么问女孩儿们:“凌晨两点钟你的家人都在做什么?”
有人说:“我父亲开始生火,拉风箱。”
有的说:“我妈妈帮着父亲套马鞍。”
只有一个女孩儿说:“我爸爸刚从剧院出来,要回家休息。”
你知道坏人们得到了什么信息吗?对,这些人是铁匠,车夫,农民的女儿,只有那个父亲从剧院出来的姑娘才是公主。
你看,戏剧的阶层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它跟电影还不太一样,电影可以被偷窥,不管是谁,瞄上两眼,然后再细细品味就好。可是话剧却要太正经——幕布一拉,后台紧锣密鼓地布置,没点品位的人估计又把浓墨重彩的地方戏与之联系在一起了。
从某些意义上讲,戏剧是可以传授的,虽说京剧从某些意义上讲跟戏剧是相通的,但是京剧分门派,全部是口传心授,不入此门休学此道!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了一本《演员自我修养》,曾一度是机场,酒店大厅休闲区的伴手礼。这也说明除了剧本和场景,重要的是演员的舞台表现。
那个因为变性后获得自信的女人金星,曾在节目中说过,自己做过演员,但最畅快地是演话剧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提升最快。为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跟演出的不可复制性有关——你今天晚上吃了一个苹果后去演出,跟明天上午喝一碗粥去演出,这二者的身体机能客观因素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演员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有不一样的要求。
最后,我就不再具体推荐或介绍哪一篇剧目了,有人说过,这种东西,喜欢的人痴迷,不喜欢的人都不知道它哪里讨人嫌。
网友评论